明德門,始建於隋開皇二年,是長安城的正南門,也是規格最高的五門道城門,與皇城朱雀門,宮城承天門構成長安城南北中軸線,是李唐名付其實的國門。
作為大唐的“國門”,明德門平日都是中門緊閉,文武百官、百姓都是從兩側的四個門道進出,然而開元八年十月初八這天,不僅緊閉的中門大開,城門的兩側更是旗幟林立,一列列鮮衣怒馬計程車兵整齊地站立著,城門的兩邊,全是翹首以待的長安百姓。
旗幟中,還有象徵著皇權的金色華蓋和天子坐駕,坐駕的兩邊,文武百官整齊地站列著。
能讓皇帝和文武百官等侍的,只有英雄,大唐的英雄。
金秋十月,秋風輕拂著旗幟,馬兒打著呼兒,明德門了聚集了超過十萬人,人雖然多,可所有人都自覺地保持著安靜,就是有人說話,也會下意識地壓低聲音:
“沒想到皇上和百官都來了,好大陣仗啊。”
“肯定要重視啊,吐蕃、大食勾結叛亂分子在西域作亂,朝廷一發兵,不僅把敵人都趕出西域,還反攻進大食國,威名遠播。”
“好可惜,聽說監察御史張孝嵩被打下天牢,本來他是最大功臣。”
“他要不是功臣,就不止打下大牢那麼簡單,知道在他西域做也多少天怒人怨的事嗎,抄家滅族不說了,看中人家的女兒,也不顧是大唐的附屬國,直接把王族屠戮一空,還大肆收賄刮錢,唉。”
“皇上下旨,他以將在外君令有所有授拒絕,還把欽差關押起來,那是作死。”
西征大軍班師回朝,到長安接受封賞,可監察御史兼主將張孝嵩卻不在功臣的行列之中,引起不少百姓的非議,非議歸非議,並不影響他們對戰場奮勇殺敵英雄的敬重,自發前來迎接大唐的英雄歸來。
“踏踏”
“噠噠噠”
“踏踏”
“噠噠噠”,,,,,,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時,先是感到地面有些顫,然後隱隱到整齊的腳步聲和馬蹄聲,隨著馬蹄聲越來越響,慢慢地,一支隊伍慢慢地出現眾人面前。
走在前面的,是一隊隊旗幟,遠遠看到,走在最前面是大唐的軍旗,緊跟著的兩面旗幟上面分別繡著“馬”和“張”,再後面還有十多面寫著不同字的旗幟,有代個人的旗幟,也有代表著西域少數民族圖騰的旗幟。
“鄭將軍,怎麼沒見你的旗幟呢?”迎接的人群中,一名叫黃立本的武將小聲問他身旁的鄭鵬。
鄭鵬是定遠將軍,閒職,本來沒不夠資歷跟在李隆基後面歡迎山凱旋而歸的將士,不過鄭鵬曾是監察副使,還在西域立下汗馬功勞,李隆基特地派人把鄭鵬召到迎接的人群中。
一會還要喝慶功酒。
這時已經看得清歸來將士的臉,沒出意外,走在最前面是安西鎮鎮守使馬堅和宣威將軍張銳,除了張孝嵩,唐軍精銳是這兩人品階最高,後面是西域各大小勢力,突騎施、葛羅祿、西夜國、伊循國等等,鄭鵬一邊看一邊解釋道:“皇恩浩蕩,賜了一個定遠將軍,在西域也就是一個監察副使的職務,身邊是一支護衛隊,再說人不在隊伍裡,哪有旗幟可舉。”
封建社會,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儀仗準則,旗幟的大小、樣式都有要求,不是想打就打。
“可惜了”黃立本有些可惜地說:“要不是鄭將本中途負傷,這領軍之士,必有鄭將軍一席之地。”
鄭鵬搖搖頭說:“戰場瞬息萬變,說不定沒機會站在這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