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只要能讓對方打鐵,哪怕沒有封蓋,那也是一次好的防守。
但韋恩不能這麼做,因為防守這東西,是無法簡單用資料體現出好壞的。
無法用資料體現出好壞,韋恩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在教練和球探面前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想想吧,如果韋恩場均就0.3個封蓋,哪怕他內線防守再精湛,很多人也會下意識地認為韋恩不是一個好的護框手。
但假若韋恩的封蓋數能上去,哪怕他的防守能力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也會給人一種“這傢伙在禁區充滿統治力”的錯覺。
韋恩前世,0607賽季的最佳防守球員獎得主馬庫斯.坎比就是這麼操作的。
那個賽季,鄧肯帶領馬刺打出了聯盟第一的防守效率,而坎比所在的掘金卻是一支防守水平中下的球隊。
很多人都認為,那一年的最佳防守球員獎本該屬於鄧肯。
那為什麼坎比能擊敗鄧肯捧起最佳防守球員獎盃呢?
就是因為坎比在防守端的資料實在是太耀眼了。
0607賽季的坎比場均能夠拿下3.3次封蓋,是當季聯盟蓋帽王。同時,他還能夠拿下場均9.3個防守籃板。
可看過掘金比賽的人都知道,坎比那時候的防守基本是不卡位、無視對位人,只管刷蓋帽和後場籃板,資料好看但實際防守效果一塌糊塗。
不過那又如何?最佳防守球員獎依然到手了。
這就是資料的威力。
有一說一,馬庫斯.坎比年輕時的防守能力是真金白銀的,但吃了防守好卻不被人賞識的虧。
所以職業生涯中後期,他開始在刷資料的路上越走越遠。
諷刺的是,坎比反倒因此合同越拿越大,榮譽越來越多......
韋恩並不是想當一個資料刷子,但他也不想吃了資料的虧。
說白了......其實就是想刷!
既然無法一下子提升自己的防守能力,那就給別人製造一種自己防守很好的錯覺!
衡權利弊後,韋恩決定把剩下的所有成長點數都投資到了蓋帽上。
8點蓋帽屬性,花了韋恩1800成長點數,蓋帽能力值從46來到了54。
如果這個能力值是以NBA為標準計算的話,那麼54的蓋帽在NCAA大概也不算弱了。
確認加點之後,韋恩還剩下10次加點的機會。
他可以選擇之後一攢到成長點數就立馬把這10次機會用掉,也可以選擇攢到再次升級後一起消化。
不過韋恩還是想獲得成長點數後就立刻提升屬性,現階段,他必須立刻變強大才行,沒有時間去“相信過程”了。
加點結束後,系統底下的提示也變成了“解鎖系統下一階段所需成長點數:10000。”
“下一次升級需要1萬成長點數嗎?和第一次相比,翻了十倍啊。但......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韋恩得意地笑了起來,一開始,攢1000點韋恩都覺得好難。但現在找到了卡系統BUG的兩大絕技,哪怕是1萬點,韋恩也不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