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使用的雙腔化油器,屬於北極熊五十年代的時候研發的產品,距離世界主流水平已經有明顯的差距。”
“我們要提高功率,降低油耗,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設計一款化油器。”
江輝一邊說,一邊來到黑板上,拿起了一支粉筆,開始快速的畫了起來。
“我上大學的時候,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嘗試著設計了一款四腔化油器……”
別的零件程濤他們不一定很熟悉,但是發動機上最重要的化油器,他們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江輝一開始解釋,他們立馬就聽進去了。
這種專業的零部件設計,外行人是很難感受到它的妙處,但是內行人卻是一下就能抓住重點。
就像是之前江輝去首都汽車附件廠給人家設計了免維護的一體式輪轂軸承,唐日月那些內行人立馬就被征服了。
化油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認真的聽江輝介紹了半個多小時,才算是對這款新式的化油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以及加工生產過程之中的注意事項有了初步的理解。
“江聯絡,這種化油器加大了節流閥的尺寸,雖然可以提升發動機的功率,但是會不會導致油耗上升?”
程濤雖然已經感受到了這款化油器的進化,但是有些缺點卻是沒有想明白。
“這個問題主要是透過採用多重喉管的方法來解決。”
“喉管大,則充氣量可增加,但汽油霧化不良;喉管小,則汽油霧化較好,但充氣量減少。”
“多重喉管是將幾個直徑不同的喉管安上小下大的順序重疊套置組合而成。”
“主噴管出口位於最小的喉管中,當氣流透過時,小喉管中的空氣流速大,產生的喉管真空度高,因而汽油的霧化較好,有利於提高燃油經濟性。”
“大喉管與小喉管之間的環形通道則保證了化油器有足夠的充氣量,以滿足動力性的要求。”
“此外,採用多重喉管時,由主噴管噴出的汽油經過在兩個或三個喉管中的多次霧化,因而能更好的保證所形成的混合氣的質量。”
江輝一邊說,程濤等人在那邊拼命的記錄。
這種直接從原理上解釋零部件設計的機會,可是非常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