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意思?”
第二天,《中湖晚報》上刊登了一篇報道——《一起離奇殺妻案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恩怨情仇?》
這標題,又是“離奇”,又是“隱藏”,還有“恩怨情仇”,抓人眼球,再看內容,把衛有朋和楊楠這起案子的前因後果,進行一個全面的梳理。雖然過程曲折離奇,情節各種反轉,特別是最後楊楠的意外死亡看起來讓人難以致信,但因為中間穿插了對辦案人員、當事人鄰居同事等等的採訪,還有心理專家的專業分析,所以整篇報道真實度極高。相同內容的報道,在微博和中湖當地的一些微信公眾號上隨後跟進。一時間,“廚師殺妻案”成了中湖市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微博的本地頻道幾乎被這起案件霸屏,甚至一度上了微博熱搜前二十名。
網路上的評論區,也在“有心人”的帶節奏操作下,逐漸開始傾向於把這件案件定性為“意外事故”,而非“刑事案件”。
“報告透過了!”李憲把一個資料夾往桌子上重重一拍,興奮的大叫一聲。
刑警隊的大辦公室裡歡聲雷動,大家沒法不開心,因為這幾天裡,全隊每一個人,只要一得空閒,就會去各大網路平臺裡“廚師殺妻案”的話題下評論帶節奏,就是要把輿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終於,他們的努力有了回報,他們用輿論戰勝了輿論。
人們總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
一個女人死了,鄰居說,他們家總吵架還家暴,所以人們更願意相信,是那個實施家暴的人殺了這個可憐的女人。
一個女人死了,醫生說,這個女人有心理病,她才是那個實施家暴的人,所以人們更願意相信,是可憐的受虐者不堪忍受暴力對待,才反殺了那個女人。
一個女人死了,警察說是意外,人們決不會相信。
一個女人死了,朋友圈說,這個女人雖然有心理病,但她和她老公特別相愛,共同努力克服心理疾病,為了幸福的未來在各自奮鬥,所以人們更願意相信,女人的死,只是一場可悲的意外。
從參與衛有朋的案子開始,杜林只透過照片看見過衛有朋的樣子,真人還是頭一次見到,一個普普通通的漢子,像民工多過像廚師。
和辦案人員一一道謝之後,衛有朋就要離開拘留所,杜林突然叫住了他……
一天後,在福安酒樓,還是那個包間,何老終於吃到了那一碗惦記了七十年的羊湯餄烙。
(如果覺得作者寫得還可以,請各位讀者動動您那招財的小手,收藏、推薦、紅票票,隨便哪個,點一點,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