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章獻明肅皇太后> 第424章:殺奴(7)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4章:殺奴(7) (2 / 3)

劉敏沒有從張耆嘴裡得到可靠訊息,便把目光瞥向來五、鄧柳、楊志華三人。

鄧柳知道劉敏想問什麼,嘴裡也是吱吱嗚嗚;楊志華來了個乾脆的:“夫人閣下,當時我們幾個確實沒有注意搶渡浮橋的人穿的什麼服裝;前面那幫人弄不好就是大宋百姓抑或搞販運的商賈!”

楊志華這話講得有點絕,直接說那幫人是大宋百姓而不是遼國派往汴京的宮衛兵。

大錯特錯了啊!劉敏看見的這幫人正是奉命趕往汴梁潛伏,被宋將田大勇拆斷浮橋阻擋在岸上的遼國大將軍耶律細密率領的300宮衛兵。

詭譎的耶律細密在搶奪陽武浮橋前,兵士穿的就是大宋百姓的衣服;可是此刻依舊穿的是大宋百姓的衣服顏色卻變成杏黃色。

這恐怕就是耶律細密的精明。為了魚目混珠,矇混過關,耶律細密臨行前給每個兵士配備了三套大宋百姓的服裝,三套服裝分別是黑、藍、杏黃;他們在陽武浮橋前穿的是黑色服裝,而滯留黃河北岸後換上杏黃色的;這才讓張耆4人眼花繚亂不敢肯定。

哨馬報說東邊飄來上百朵紅雲,是一支騎兵隊伍;耶律細密立即讓300宮衛兵警惕起來,300宮衛兵從馬鞍上拿出突厥彎刀、環首刀、陌刀幾種式樣不同的兵器,耶律細密振振詞嚴道:“兄弟們要高度提高警惕,我們現在是在宋軍腹地;宋軍剛才拆斷浮橋阻止我們過河,那就說明他們早有準備;我們略有輕心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耶律細密說完上面這段話,振振精神道:“東邊飄來的紅雲是一支騎兵部隊,我們不明白她們是幹什麼的!但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是一支馱運煤炭的煤販子;跟遼國驛館簽訂了協議,特地從北地運送來150的煤馱子送到驛館裡面去!”

耶律細密的話也算一種搪塞,那時間宋遼兩國儘管不斷地發生戰爭;但商賈販運、買賣並未中止;南方的絲綢、茶葉、布匹源源不斷送往北地,北地的煤炭、食鹽、牛羊也運往東京汴梁,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300人的宮衛兵的兵器也是雜七雜八,更就讓人不敢相信他們是遼軍。

遼國是遊牧民族,但卻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境內的農業、手工業、紡織業跟宋朝完全有資格相比。

這是因為承天皇太后蕭卓和遼聖宗耶律隆緒都是革新家,能夠接受中原民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而遼國境內的漢人更是在“一國兩制”的保護下享受著公民的基本權利,因之也就迸發出強大的創造力。

突厥彎刀是匈奴、突厥人驍勇剛武的呈現,也是那時代比較先進的兵器。

環首刀是西漢李廣、衛青、霍去病率領漢軍誅殺匈奴的利器,毫不誇張地說;西漢能戰勝強大的匈奴,百分之五十的功勞得歸於將士們手中的環首刀。

環首刀是漫長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主力近身格鬥武器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

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

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漢劍由於雙面開刃而不利於馬上作戰,不利於劈砍,易折斷,這在對匈奴騎兵的近身戰鬥中非常不利。

而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

“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鍊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經過“淬火”。

“淬火”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並讓工件表面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先進武器和強大國力的決定性作用下,漢軍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北匈奴西遷、南匈奴歸附。

環首刀是漢代的殺戮利器,而匈奴人被漢軍趕出東亞、中亞後死灰復燃成一個同樣強大的民族“突厥”。

突厥人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改進兩人刀器名曰“突厥彎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