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見小夥子直言不諱,看向他道:“兄弟叫王明理?”
“是啊是啊!小子是叫王明理,瘟疫發生前還在夏州城城公幹過!”
“你在夏州城公幹過!”盧成玉接上話道:“這麼說你熟悉那裡的環境,李繼遷是否還在夏州城!”
不等王明理說話,他的弟弟王明寬道:“李繼遷自從誘殺了大宋九州巡檢使曹光實後一直躲在夏州城,我們兄弟本來在夏州城開飯館,可是李繼遷佔據縣城後威逼我們參加他的軍隊;小子和哥哥才逃走的!”
名叫王水泉的小夥子接上話:“我們5人的親人全部死在瘟疫之中,跟著宋老爹向南邊逃來;官爺要是能接受我們加入朝廷大軍,便就有了吃飯的地方;小的們將感激不盡!”
盧成玉見王水泉如此講,突然想起大宋朝的祖訓來。
大宋自從太祖建國以來一直實行募兵制,不論禁兵、廂兵,都採用招募的辦法。
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朝廷認為:將壯健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
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壯健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別是充當廂兵。
在兵源枯竭的情況下,朝廷往往強行抓夫;給民間造成很大的騷擾和痛苦。
宋朝招兵的主要體格標準是身長,還須檢查跑跳動作和視力。
宋太祖趙匡胤最早將強壯的軍士選充“兵樣”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標兵。
後又改置“等長杖”,按身長尺寸招兵,各種番號的禁兵、廂兵等,身長標準也各有等差。
招募為兵者,必須在臉、臂或手部刺字,以防逃亡,這是當兵的恥辱標記。
但盧成玉的天祥軍廢除了刺字這種陋習,大不了給胳膊上、脊背上紋青;這是盧成玉採用了劉敏的建議。
宋朝招募上來的兵士發給衣物、錢幣稱“招刺利物”。
宋朝儘管設定等長杖,而實際招募時也可明令降低身長標準。
至於官吏在招兵時,以老弱病患者濫充強壯者,更是屢見不鮮。
宋朝對各級禁兵、廂兵將士,屯駐大軍將士等,都發放軍俸。
軍俸級別極為複雜,既有官兵差別,官與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幣制、物價等差異,又形成地區差別。
軍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錢、月糧和春冬衣,此外,還有郊祀賞賜、特支錢、雪寒錢、柴炭錢、銀鞋錢、薪水錢,因立戰功等原因而頒發的軍賞,往沿邊或外地出戌時發放領取錢米的口券,此類固定性或臨時性的補助,名目繁多,難以悉數。
宋朝軍士大都攜帶家眷,居住兵營;一般情況上等禁兵的收入可維持全家溫飽,而廂兵收入微薄,不足以餬口,加之軍官經常欺壓和奴役軍士,剋扣薪餉,使很多軍士生計艱窘,不得不兼營他業,因而嚴重影響宋軍的戰鬥力。軍士逃亡和反抗事件也層出不窮。
盧成玉天祥軍軍士暫時未帶家眷,家眷全都安排在京城軍營裡由專人提供生活保障。。
宋朝對各級軍士每年或不定期地實行揀選。壯健驍勇的軍士可由廂兵升禁兵,禁兵中的下、中、上等兵直至皇帝近衛班直亦可依次升遷。
不合格的軍士則須降低軍種和軍級。老弱殘疾的軍士,可充當“小分”或“剩員”,領取一半軍俸,擔任軍中各種雜役,也可削除軍籍,回鄉務農,或任便居止。但揀選制往往徒具形式,並不認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