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要是一兵擁有三匹馬,那麼一般情況是一匹用來乘騎,一匹馱運軍需物資;一匹下馬駒人喝馬奶;老弱之馬殺了吃肉,因此蒙古騎兵永遠不缺乏後勤保障;馬匹便能解決這些問題。
不像宋朝人作戰,每一個兵士要兩三個民伕後方運輸給養;給養供不上戰事很快就敗北。
草原民族的原始和中原王朝的文明展現無遺,但落後的草原野蠻往往會將文明的中原文明打得落花流水。
蒙古人作戰的戰馬一般是緊跟在大部隊的後方的,不僅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時都可以隨時更換。
這中比較靈活的換馬法並非蒙古人的創造,中原王朝也有一兵配多馬的例項。
公元七世紀的唐朝軍隊中精銳的朔方軍和河西軍都是一個人兩匹馬的配備。
宋朝時期,金朝的騎兵也曾經是一個人配兩匹馬。
不過蒙古騎兵資源更豐富,獲得草場越多馬匹的資源就不斷擴張;因此數量可以說是十分驚人了。
此外,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就在於他們換馬是以接力的形式;所以戰略機動性極高。
此外就是蒙古戰術中著名的“假撤退”,這是指在長途奔襲中假裝撤退;在對方以為沒有危險的時候再反過來利用有利的條件突然發動令對方無法預料的決戰。
這個戰術聽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有很大難度;一方面要求的就是馬匹以及軍隊長途奔襲的能力,這一點上蒙古軍隊可謂翹楚。
另一方面就是長期有序的“假撤退”需要的是極高的紀律性與配合度,這個層面蒙古軍隊可以說是無人能及。
有的時候能夠連續數天都是“假撤退狀態”,但最後卻能發動起對敵軍置於死地的強大進攻。
劉敏正在遐思,便聽宮宇大殿門口傳來喝喊聲,幾十個舞槍弄棒的兵丁衝將進來。
魏白毛見得四五十個兵丁衝將進來,立即斷喝一聲:“兵勇們上前活捉這四個雞骨頭馬?勞什子,活捉一個賞十兩銀子!”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四五十個兵士聽魏白毛如此講,便就步步為營向劉敏四人跟前包圍過來。
劉敏又一次將梅花銀針拎在手中打算做最後一搏。
劉敏實在不想用自己的暗器傷害這些不明事理趕上前來的兵士,兵士大多是受苦人;他們為了生存才被招募從軍,現在聽了魏白毛的喝喊,為了十兩銀子才這樣向前蜂擁。
劉敏的梅花飛針一旦甩出,定會上級兵士的性命;劉敏只好步步後退,打算兵士們將她包圍起來使用《女媧氣功》。。
宮宇大殿中的氣氛凝固起來,剛才還佔上風的劉敏四人此刻完全成了魏白毛、馬獨眼砧板上的魚腩,火爺爺蠶豆袖石也不能拋甩了;四人都是一步步向牆根角退縮。
千鈞一髮時忽聽一聲喝喊:“你們這是幹什麼?還不把武器放下來退後!”喊出聲音的竟是監正秦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