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見折御忠和張敬每人搶了一把兵器向魏白毛和馬獨眼衝將過去,捏在手中的梅花飛針便沒有甩出去。
折御忠手中兵器是他的青虹寶劍,青虹寶劍折御忠一直掛在腰間談不上搶了兵器。
張敬就不一樣,他和劉敏、火爺爺都沒有帶兵器;但火爺爺和劉敏有暗器,火爺爺的暗器是蠶豆袖石,劉敏的暗器是梅花飛針。
張敬沒有暗器也沒有兵器,見魏白毛和馬獨眼搶了兵器向火爺爺圍裹而去;瞅見南牆牆根角有一把朴刀便就衝上去搶在手中,和折御忠聯手向魏白毛、馬獨眼殺了過去。
兩下里“叮叮噹噹”打將起來,你進他退,他退你進難解難分;火爺爺騰出手來重操舊業,甩出幾粒蠶豆石向魏白毛、馬獨眼打去;但這兩個家還真是久經沙場的老手,一次又一次躲過火爺爺甩過去的暗器。
劉敏見折御忠、張敬擋住了魏白毛和馬獨眼,火爺爺開始反擊了;心中便就不怎麼焦急;將梅花銀針收起來尋思這趟青石川馬場之行。
劉敏在張敬帶領下趕來青石川養馬場本來是找監正秦風借幾匹馬趕往威州,可是沒想到中間卻插了這麼一槓子。
這就叫該來的遲早要來,不該來的找上門去也不定顯身。
劉敏、火爺爺、折御忠、張敬四人前來尋找秦風監正幫忙,偏不偏正不正遇見魏白毛和馬獨眼招妓喝花酒;而這兩個傢伙正是秦風的死對頭,劉敏幾人跟魏白毛和馬獨眼乾架就是幫秦風。
至於張敬在田四、毛三跟前披露的要在青石川養馬場弄十匹馬的事,全是張敬自己的主意並沒有和劉敏、火爺爺、折御忠三人商量。
按理說劉敏他們去威州有三匹馬就夠,因為折御忠從府州趕來時就騎著一匹馬;只有劉敏、火爺爺、張敬三人沒有,但張敬卻唱出十匹馬的數字來。
劉敏當時聽張敬唱出十匹馬來想反駁他,可回頭一想有十匹馬似乎很有道理;對他們行動十分方便。
從石泉縣趕往威州一匹馬奔跑明顯勞累,中途要是歇一歇吃個飯什麼的;那就更耽擱時間。
倘若每人兩匹馬輪流騎乘,那麼速度就會增加一倍。
如果能從青石川馬場借來10匹馬加上折御忠那一匹就是11匹,劉敏四人每人乘騎兩匹,還有三匹是機動的隨時可以更換勞累的馬匹。
劉敏這麼想過,最後便就預設了張敬十匹馬的創意。
其實行軍打仗一兵配備兩匹、三匹、甚至四五匹馬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遼國契丹人侵犯北宋邊境,一兵都是配備兩匹馬;蒙古大軍橫掃歐洲大陸時一兵配備3匹甚至更多的馬匹。
無論是古代的華夏還是中世紀的歐洲,一名騎兵配備2到3匹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證了高機動性以及奔襲的能力。
畢竟一匹馬負重奔跑與不負重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在備養更多的馬匹以備不時之需這一點上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的騎兵可以說是最出名的。
13世紀時,蒙古騎兵的所向披靡不僅戰鬥力驚人;更讓人震驚的是軍隊的長途奔襲能力,以及出名的“假撤退”戰術。
蒙古騎兵的軍隊一般會在行軍的時候攜帶數量極其龐大的馬群一起行進,每個騎兵一般都有好幾匹備用,兩匹是最少了,大部分的蒙古騎兵能夠達到一個騎兵有三到五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