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章獻明肅皇太后> 第096章:奪嫡(8)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96章:奪嫡(8) (2 / 2)

朝廷將其捉拿後判了斬刑,趙光義做開封府尹時透過刑部;花錢將四個人贖出做了奴僕親信。

四個強盜沒有被送上斷頭臺還在晉王府做了奴僕,死心塌地地為主子效力。

今夜晚趙光義要上皇宮大內,自然要帶上宮用、山旺、武陟、夏天四人,四人便做了轎伕抬著晉王前行。

王繼恩是奴才,屁顛屁顛地踩踏著厚厚的積雪前面帶路;這傢伙知道晉王此次進宮圖謀大事,腿上便就生出風來。

晉王府在大相國寺附近的都亭驛,進入皇城還得經過宣德門;白雪皚皚的大街上不少街坊鄰人正拿著鐵鍁、掃把清理街道上的積雪。

趙廣義掀起轎簾向外看去,見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人們熙熙攘攘;倒讓他這個心毒手辣的王爺十分感動。

趙光義感動的出發點是汴梁百姓之所以如此自覺地上街清理積雪,是他做開封府時教化的結果。

開封汴梁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都市,人口超過150多萬;而宋朝的繁榮與趙光義做開封府尹時制定的開明政策是分不開的。

《木蘭辭》中有這麼一段描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敘述花木蘭替父從軍前購置物品的場景,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響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此等描寫源自《唐六典》對市場的記載,文中直觀地體現了隋唐時期的“坊市制度”。

古代的“市”其意就為“市場”,“坊”是指居民區。

《木蘭辭》描述中頗有意思的是,木蘭為什麼要奔走於不同的“市”,而不在同一個地方把東西買齊呢?

是因為在宋代以前,古代商品交易都有固定的場所;按照同類而聚的原則集中。

《木蘭辭》中提到的“東市”和“西市”分別屬於不同性質的商品交易市場,“市”是設立在縣級以上的城市;“市”被圍合在高牆之內。

那時的朝廷都有嚴格的管理,開市和散市都有時間限制;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市場”也是由此衍生,在歷史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不難看出,古人對商業活動的種種限定也是源自於對儒家思想的尊崇,然而在這種朝廷限制下的城市商業市場極為不自由,人類的商業活動應該是具有自發性和主觀能動性的。

當固有的市場空間滿足不了人們商業活動的需求,且有悖於社會發展的趨勢時一場醞釀已久的商業市場變革便是勢在必行,厚積薄發了。

趙光義覺得自己就是引領北宋市場變革的帶頭人。

趙光義做了開封府尹後,改唐朝時的“坊市”為“街市”制度;汴梁街道上的店鋪一排排建立起來,肆、瓦、邸、鋪紛紛出現。

街市和住宅空間相互貫通,突破了商業空間上的限制;形成店鋪雲集的商業街。。

這種空間上的突破也輻射到城郊外的鎮市,汴梁的東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

夜市從五更開始,一直持續到黎明;而到了早晨,早市交易又開始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