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是一個小時多一點點就瞎堆出的四千字,o(╥﹏╥o,然而,這都還有十幾個追訂,驚呆了·····)
邊區煤炭鋼鐵綜合體。
作為建廠最早的機械工廠,這裡如今是根據地,也是民國最大的機械廠,也是技術最全面的機械廠,同樣的,也是工人最優秀,技術最先進的機械廠。
第一輛火車牽引頭的研製工作就落在了這裡。
說是研製有些過於誇大,嚴格來說是按圖索驥。
按照羅雲給出的完整設計圖和製造工藝圖,一步步製造而已。
但這一點也不容易,真的一點點也不容易。
“哎,又失敗了”
一個工人,年輕的而是多歲的工人站在一臺厚重的機床面前,機床旁擺放的是一個龐大的氣缸,如今這個要一次性製作成功的氣缸已經失敗了,加工失敗了。
主要的問題是精度問題,加工過程中出現了岔子,精度檢驗嚴重不合格,機械廠缺乏高精度機床,這東西很難買到,如今廠裡只有一臺,而這一臺自然不能出來加工缸體,而是要按圖製作更多的機床。
機床製作組是最優先的組,任何事情都不能拖延他們,當然也是技術最好的組,有著最好的技術老師傅,但即便有著完整的設計圖和製作工藝,如今第一套機床還在測試中,距離實際使用還需要半年時間。
“沒事,下一個繼續,材料有的是,注意別把機械損壞就好了”
旁邊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師傅笑呵呵的說道。
老師傅是一位常年在國外工廠做加工的機械工人,如今是邊區機械廠的大師傅之一
“失敗乃成功之母嘛,氣缸本來就很難加工,況且是這種大氣缸,而且這裡的機床和國外的有很大的差距,多試幾次就好了”
老師傅繼續鼓勵這個新徒弟。
很快,兩人再次找來原材料,繼續開始。
老師傅看著忙碌的徒弟們,臉上笑呵呵。
誰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尤其是技術工人,這個需要大量的實踐,也只能靠大量的實踐去積累技術經驗,好在如今邊去工廠雖然缺少技術工人,但也只缺少技術工人。
材料不缺。
來自羅道的鋼鐵各種型號的都有,如今製作氣缸的鋼鐵就是從牛崖谷直接運輸過來的,甚至質量太好了,加工失敗的很大原因是因為鋼鐵質量比預計的好太多,加工難度大。
人不缺。
全國各地的人才源源不絕的彙集而來,沿海的,以前各大機械廠的工人,甚至還有國外的技術工人,雖然其中真正有高深技術的人很少很少,但是這些人都有著一定的經驗,很適合拖拉機和車斗的生產,至於其中優秀的,培養一段時間就是了。
資金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