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放嘯大漢> 第一百七十六章 【富平侯的家底(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七十六章 【富平侯的家底(上)】 (2 / 2)

朝堂上派系傾軋,勾心鬥角,張放暫時到不了這一層面,他不去理會,反正他知道甘、陳二人必有封賞就行了。他現在的注意力,集中在富平侯府的賬冊上。

張放已是一家之主,他必須瞭解自己的家底,查閱侯府的賬冊、地契、奴籍,乃至食邑的稅務賬目,是一位君侯的職責與權力。儘管張放還沒有正式繼爵,但當他如期完成服喪之後,沒人敢置疑,他將成為大漢最年輕的列侯。

賬冊是家令張敬臣親自送來的,裝了滿滿一車。當張放得知這還不到三分之一的量時,實在不知該吐槽木簡這種東西的文字承載量太糟糕,還是為富平侯府的家底而驚歎了。

當張放花了三天,將賬冊檢視得差不多後,才真正驚歎。

首位富平侯張安世時代,封國在陳邑,食邑在魏郡,初食三千戶,後增至一萬零六百戶,是真正的“萬戶侯”。每年的租稅收入達千餘萬錢。這是什麼概念?以百官之最三公為例,歲俸萬石(實領四千二百石),折現也不過才七十萬錢!若以糧食做為硬通貨換算的話,大約相當於今天六、七百萬,而這僅僅只是富平侯一半收入而已。

西漢時期中央的財政收入(以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的情況為例)綜合租(稅)、賦兩項,一年中,國家在這方面的財政收入是130億錢。

張安世所在的昭宣時代為西漢中興時期,中央財政達到鼎盛,估計能有150億錢左右。也就是說,光一個富平侯府的收入,就能達到國家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

富平侯富甲長安,真不是說說而已。

這也就不難理解,張安世曾屢屢上疏,請求不領俸祿。僅此一項,就為西漢政府節省了百萬錢。

而到了第二任富平侯張延壽時,鉅額家資更令他時刻感受到危機。遂以“身無功德”為由,請求減免食邑戶數,並要求遷封國。這是因為魏郡濱臨黃河,土地肥沃,是河北最富庶的郡國之一(後世三國時期,袁紹、曹操,都先後以此為都,可見一斑),而張延壽希望能遷到一個比較貧瘠的封國。

在張延壽再三請求下,宣帝最終下詔,遷封平原富平(今山東惠民縣),並減去一半食邑之戶。

到第三任富平侯張勃時,因陳湯之故,又坐削二百戶。第四任富平侯張臨臨終前,下令將部分家財分為族人。

別人都是一代代積累家財,富平侯倒好,經過四代富平侯不遺餘力“敗家”,終於將家資萎縮成巔峰時期的二分之一弱。而張放從中看到的,卻不是“敗家”,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政治智慧。

張安世受封富平侯是在昭帝時期,一下拿走國家財政收入千分之一,昭帝會不會後悔?就算他不後悔,繼任者宣帝會不會後悔?誰都不好說。坐擁國家千分之一的財富,意味著什麼?想想普金上臺後,俄羅斯的寡頭們是什麼下場就知道了。

張安世父子當然沒見過俄羅斯的寡頭們的下場,但他們見過當朝第一權臣霍光的下場。這位漢武帝託孤大臣之首、麒麟閣功臣第一,並將宣帝扶上寶座的昭、宣第一權臣,最後的下場,是滅族!

權力與財富,是招至猜忌之源,霍光的下場,令身為霍光助手的張安世清楚看透了這一點。這也就是張氏自張安世之後,歷代富平侯基本淡出權力中心,不再擔任朝廷要職,並著力減封,甚至遷封的真正原因。

這種政治智慧整整貫徹了四代,這就是“金張”兩族常盛不衰的秘訣。

~~~~~~~~~~~~~~~~~~~~~~~~~~~~~~~~~~~

(感謝鳳萌、菜豬、小胖、世界龍、小寶***、蕭毅凝、叄生緣夜寞、叄生緣仙帝、xathena)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