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此,賈誼曾將一偏上奏於劉榮的祖父,漢文帝劉恆。
然這偏奏疏之中,主要是闡述了三個個重要的命題。
其一,因為民間鑄錢者多雜以鉛鐵,違反了朝廷的規定而導致“黥罪積下”,“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眾”,賈誼認為這是“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
第二,因民間私鑄,導致錢法混亂,“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而其三,因民間鑄錢者日多而影響農業生產,“今農事棄。
賈誼還提出,朝廷應壟斷銅礦資源,並壟斷鑄幣,這有七大利處:一,將銅礦收歸漢廷壟斷,可減少私鑄犯罪。
二,銅錢皆由漢廷官方鑄造,標準統一,民眾用錢不必相互猜忌是否是偽劣幣。
三,農業才是漢家之根本。人們不再熱衷採銅鑄幣,老老實實從事農業生產。
四,天子可利用鑄幣權,來調控銅錢的重量,從而來調控物價。
五,銅礦可鑄幣,也可鑄成兵器,銅即是財富的代表,天子掌控銅礦,可按等級貴賤進行行賞,樹立皇帝權威、明確等級之別。
六,天子壟斷銅礦,壟斷鑄幣,就可吸收社會剩餘財富,充實國庫,並抑制商人投機暴利活動。七,漢廷可用多餘的銅錢,與匈奴爭奪民心。
而且,賈誼還還曾向文帝上書,進一步的闡述了,禁止民間鑄錢的具體措施,即由政府控制鑄幣所用之銅。
賈誼當時的關點是非常的直接了當的,只要禁止民間私自採銅,私鑄問題便迎刃而解。
強烈反對文帝錢法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賈山,這位大人在歷史之上,雖然不怎麼有名,但確實個標標準準的“反秦志士”。
也不知道這位仁兄當初是怎麼想的,文帝一生除了寵信個佞臣鄧通以及被新垣平坑了一把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其他過多的汙點。
更是被漢家天下之百姓稱呼為聖天子,然賈山卻卻是為了勸諫文帝,便寫下來一篇奏疏,名曰:。
然其為了勸諫文帝做個好皇帝,可可謂是煞費苦心,將始皇嬴政,乃至其先祖皆數落了個遍。
而這位仁兄是認為:“錢者,亡用之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
賈山認為貨幣是無用之物,雖然可以用來獲得富貴,但其本身只是財富的代表符號,沒有任何價值。
然賈誼主要是從經濟的角發去分析民間鑄錢之弊的,而賈山則主要是從加強君主權力的政治角度來反對民間鑄錢的,與韓非所說的臣制財利日壅簡直是如出一轍,韓非即認為財利乃“人主之所獨擅也,非人臣之所得操也”。
在君主專制時代,富貴什麼的通通應操縱在皇帝自己手中,皇帝本就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皇帝讓誰富貴,誰才能富貴之。
既然金錢可以用來交換富貴,而且金錢還是衡量富貴的標準,那麼鑄幣權當然也應由國家、皇帝所操縱。
賈山充分認識到了經濟壟斷與君主專制之間的關係。
然經過深思熟慮後,文帝還是沒有采納賈誼以及賈山的諫言。
其中還是有許多自身的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