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一個頗需要耐力和水準的職業,不僅要求你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要求有見識、有視野、有創造、有發現、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情感、有想法、有新意、有智慧。
尤志一度自豪地認為: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不缺少“八股文”的寫作者,但今天,能夠擺脫鐵飯碗鐵飯碗為支撐的八股文寫作,一定會成為一種全新的、可以載入史冊的事件。
現實告訴他,沒有人願意從事這種單純、枯燥而又不顯業績的職業,受累不討好,常不常就是通宵達旦,苦累與收入,或者說付出與回報嚴重不成比例,這些都是現實存在。所以,尤志心中最大的理想就是,在他這裡,公文寫作的付出一定要和回報成為正比。
是的,現代社會,能夠吃得下苦的人越來越少了。看看那些高校畢業生,都願意尋求那種少付出、多回報、又清閒的工作,即使混跡到公職序列裡,也願意有點權勢,沒有人願意一頭扎進文字的海洋裡去撲騰。有人曾說,撲騰來撲騰去,除了喝了滿肚子的水,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是公家單位還是私人單位,寫材料的人越來越少,材料水平不高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現象背後折射出來的,是慾望的深刻體現。
所以,對於應聘到志翰文化公司的年輕人,尤志通常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敢吃螃蟹嗎?
……
尤志一班人死心塌地地經營著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事業。尤其對於尤志而言,他是個有心人,這些年的摸爬滾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是創作還是研究,都有獨到的見解。
這一天,就是一個見證。
尤志讓助理左雅把伊凡發來的兩篇稿子列印出來,分發給公司的每名職員。
每次接到比較重要的業務,他都會這麼做——集體討論。當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業務培訓,焦點還是在尤志對於文稿的講解和分析上。
公司將近二十名職員,有比較成熟的老手,比如左雅、謝飛、孟佳、歐陽志,當然也有半生不熟的新手,比如李靜、尹柯、黃芸、寧濤等等吧。他們和尤志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一段差距。要知道,在公文寫作領域,“很大一段差距”是一個宏大的概念,那不是一兩天或者一兩年就能追上的,這都是“實戰”的經驗積累。
這幫人之所以能夠死心塌地跟著尤志,除了不菲的待遇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從他這裡學到真材實料,文稿分析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尤志推開玻璃門進到會議室的時候,大家已經安安靜靜坐在那裡。
尤志進來,大家齊刷刷把目光聚焦到他身上。那幫半生不熟的新手們更是呆呆地,好似看到心中膜拜的“神”。
尤志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麼,每一次面對全新的文稿,他們心中是模糊的,沒有清晰的思路,沒有深刻的見解,對於他們,每一次都是挑戰。他們期待,從尤志的言辭中獲得解脫,獲得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