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16日,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以及安徽省宿縣、蚌埠、臨渙等地的偽軍共5000餘人,附坦克30餘輛,在數架飛機掩護下,向淮上地區進犯。
駐該地區的國民黨軍聞風喪膽,向太和、阜陽方向逃跑,八路軍第四縱隊,在司令員彭雪楓的帶領下奮起反擊。
彭雪楓是一名創造性超群的名將,特種騎兵連現在所用的“雪楓騎兵刀”,就是他親自設計的一種,適合中國人體型和大局情況使用的騎兵刀。
在這場戰鬥中,八路軍第四縱隊取得了勝利,同時,一名機槍手在彈藥兵雙手托起腳架的情況下,用輕機槍打下了一架,低空掃射掩護日軍撤退的飛機,機上三人全部陣亡。
這就是我軍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機槍打飛機”的成功戰例,而這件事情的發生,距離現在還有好幾個月。
在當時,這個奇蹟的出現,不僅得到了八路軍高層的大家讚賞,甚至連國名黨第一戰區司令衛立煌,也特意發來了嘉獎令,表示自己的敬佩。
而這架被擊落的日軍飛機,也被運往了沈丘、洛陽等地展覽,引來了群眾的爭相觀看。
刑風這次之所以敢口出狂言,打幾架小鬼子的飛機下來玩玩,就是借鑑的這個案例,以及自家這騎兵連的超強火力,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形,加上這場局勢特殊的戰鬥。
結合各個因素,一個非常適合,堪稱完美的戰術,才會出現在刑風的腦海中!
當然,刑風這種成建制的步槍打飛機陣型,整個中國的抗日戰爭中,都從未出現過,正真出現的時間,還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主要的戰場就是朝鮮援助戰爭。
到這時候,中國的志願軍部隊才就有了成熟的,有關輕武器對空射擊的作戰理念!
刑風這次的戰鬥方式,吸取了一部分後世才出現戰術理念,同時還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以及這個戰場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較大幅度的改動。
首先是這個射擊陣地!
以往的輕武器對空射擊方式,整體進行區分的話,主要分為兩個種類。
第一種是條件不足之下,採用的栓動步槍臥倒“仰射”,比如三八大蓋,毛瑟步槍等等。
栓動步槍的火力持續性超低,效率成功率自然很不盡如人意,通產採用的方法是根據敵我距離,由有距離感較強的人“預判”飛機身位,進行集體同時射擊。
比如一千米之內,兩個飛機身為的預判量!
這種方式下,通常都是以排連單位進行射擊,先不說命中率很低,主要還是危險性超高。
哪怕運氣足夠好,命中了飛機的前方螺旋漿或者油箱,只要沒有打穿鋁製蒙皮,擊斃裡面的駕駛員,讓飛機上的航空機槍還能有時間開火。
結果就是滿地的碎肉,用命換飛機!
當然,在這種步槍打飛機的戰鬥中,哪怕一個排全部陣亡,能換一架飛機在當時看來都是賺的。
第二種方式是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由一個排或者班,甚至是連級單位,架設輕機槍或者重機槍,組建成一個對空火力陣地。
這種方法由於使用的是自動武器,火力持續上有了較強的保障,射擊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