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聽不懂。”
“所以,要說一些動畫片,吸引他的興趣,比如你要聽話,不聽話大灰狼把你吃了,熊貓把你吃了,狼把你吃了,狐狸把你吃了,雞把你吃了,青蛙把你……吃了。”
“你等一會兒吧,這是不是教育孩子先不說,怎麼青蛙還能吃人啊?”
“你管那個,能嚇唬他就行。”
“你也就會這個手段。”
“不過這些孩子回家之後有一個後遺症。”
“後遺症?”
“聽到相聲就想哭。”
“那就是被你嚇的。”
“孩子不敢來了沒關係,咱們還有成年人呢,年輕人,膽子大,你說這個就不行了,他們不害怕,就要換一種方式說相聲。”
“還有方式?”
“當然了,年輕人在場我看著他們,說的都是什麼,你在這兒聽相聲花了三十塊錢,咱們就說最便宜的票,你爸爸可能要幹三天活兒。”
“哪個孫子給這麼低的工資啊。”
“可能就是我們這兒。”
“你師父也是太節約了。”
“你在這兒吃把瓜子,可能你就要付出一年的辛苦。”
“一把瓜子至於不至於啊。”
“我這不是告訴他們勤儉節約的道理嗎。”
“你這有點兒矯枉過正了。”
“這些年輕人聽了之後大受感動。”
“還真有效果。”
“不過我師父不樂意了。”
“他怎麼了?”
“觀眾都不買票了。”
“好嘛,都懂得勤儉節約了。”
“沒有了收入我師父不高興,告訴我,年輕人你就不要說了,你專門給中年人講,你這個藝術太藝術了,需要有一定閱歷的人才能聽,從這些話就能知道,我師父是多麼愛我。”
“那不是愛你,那就是怕賣不出票去。”
“反正能說就行,中年人聽相聲有特點,都是一個人來的比較多,工作累了,或者是正好路過,進來喝點兒茶水,聽聽相聲。”
“放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