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只是幹線客機市場,更為龐大的支線客機、公務用機上需求量更加龐大。
不說其他的,騰飛集團研製生產的TM—9系列小型公務機,之所以遲遲打不開國際市場,主要原因是因為歐美的適航證始終申請不下來。
刁難的因素自然是絕大部分的,但自身的不足也是無法打破桎梏的主要原因,就拿導航系統來說吧,公務機要比普通的民航客機更注重安全性和私密性。
然而騰飛集團研製TM—9的時候,國內能提供的只有機械式陀螺儀為核心的老式慣性導航系統。
騰飛集團當時也不是沒考慮過進口當時最先進的鐳射陀螺儀為核心的慣性導航系統,問題是國外的要價太貴了,入門級別的就要180萬美元。
這價錢換算成人民幣足可以買一頂配版的TM—9公務機了。
如果僅於此也就罷了,貴一點兒就貴一點兒,可隨後外商的條件騰飛集團就難以接受了,那就是享受入門級價格的同時需要騰飛集團採購配套的飛機航電系統,不然無法匹配製定的慣性導航系統。
若是覺得這個條件無法接受的話,也不是不行,380萬美元的鐳射陀螺儀瞭解一下,要是能拿出460萬美元的話波音737同款直接可以拿走。
美國人如此,歐洲那邊也沒好到哪去,完全是把騰飛集團當成肥羊狠宰,以至於小小的鐳射陀螺儀的要價都趕上TM—9公務機的海外銷售報價了。
這騰飛集團哪裡受得了,本來TM—9的優勢就是價效比,結果為了一個關鍵部件兒全部破功,這位騰飛集團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力。
因此最後騰飛集團只能艱難的做出取捨,繼續沿用國產的機械陀螺儀為核心的慣性導航系統,配合無線電導航,組成TM—9的導航系統的基礎框架。
然而這套導航體系提交到歐美的航空主管部門不出意外的被打了回來,因為歐美主流的公務上普遍使用了鐳射陀螺儀為核心的慣性導航系統,導航精度上面更高,從而側面提升飛機的安全性。
TM—9作為公務機,竟然還沿用老式的機械陀螺儀為核心的慣性導航,萬一出了故障怎麼辦?你讓購買這種飛機的富豪情何以堪?
當時的騰飛集團被懟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事實就是如此,你沒有鐳射陀螺儀,又不捨得花錢買,在歐美主流航空業普遍應用的條件下,你沒用,歐美超高要求的航空安全稽核標準必然是一卡一個準。
這就好比汽車的國六標準已經出臺,某些人頭鐵還搞國四標準的車,車輛管理部門怎麼可能讓你上路?
航空業的道理也是一樣。
要不怎麼說發達國家面對發展中國家無論姿勢怎麼換,人家玩兒的都是降維打擊呢。
有時候真的不用刻意的做整什麼么蛾子,拿出幾個類似鐳射陀螺儀的關鍵技術往哪兒一放,整個地球能達到及格線的連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