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德爾不懵才怪呢,剛剛獲得生產許可證,並投產的“小叉車”直升機就這麼摔了,還是兩架。
這是什麼?妥妥的醜聞呀,要是被傳出去,十個萊比錫公司都撐不住,鐵定要黃鋪。
於是顫抖著問:“舒曼先生,摔飛機的事,外界都知道了?”
“要是被外界知道的話,你覺得我還會給你打電話嗎?”舒曼是萊比錫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CEO,跟約德爾說話自然是不客氣:“都是內部的效能測試,結果五架直升機中兩架出現故障,好在試飛員處置及時,沒有造成太大損失,事後我也讓公司上下嚴防訊息外洩,不然現在萊比錫公司早就被那些工程公司告到法院去了。”
聽了這話被嚇懵的約德爾這才長舒一口氣,下意識的在胸前畫了個十字架,感謝上帝公司是做的內部效能測試,而不是公開的做秀展示。
事實上,航空製造企業中,不管是自己的研製還是購買的專利技術的生產許可證,飛機下線之後都要做些效能的測試,或是為了申請適航許可證,或是為了單純檢驗具體情況,總而言之算是生產領域的一個流程。
就好比新汽車剛下線時要做一系列檢測一樣,是必不可少的生產環節。
當然一些燒包的航空製造商為了展現實力,會在這個環節中進行全程內部拍攝或乾脆邀請媒體記者,以便向世人展示他們生產製造的量產型飛機的優異效能。
萊比錫公司本來也想這麼搞的,可CEO出於謹慎,穩了一手,沒有搞那些花裡胡哨的,準備低調在內部做完,一切都沒問題在全面公開,以此向歐洲航空管理委員會施壓,從而儘快的獲得“小叉車”直升機的適航證。
卻沒想到這穩健的一步救了萊比錫公司一名,否則真要是邀請媒體過來,拍下兩架直升機掉下來,萊比錫公司整個牌子就算徹底砸了。
當然這也得益於九十年代初網際網路沒有普及,別說智慧手機了,就算數碼相機都沒有鋪開,訊息傳播的並不快,哪怕有幾個員工多嘴,洩露了一些情況,萊比錫公司的公關部門也會以新機型研製給搪塞過去。
反正又沒死人,飛機損傷又不太嚴重,以萊比錫公司的實力還是能壓的下去的。
只是壓下去是壓下去,數家德國工程公司預定的“小叉車”直升機的交付時間可是一點兒也沒變。
這就不是萊比錫公司能夠壓得下去的,要知道當初萊比錫公司在充分評估“小叉車”直升機後,信心那叫一個爆棚,覺得如此成熟的機型以萊比錫公司的能力生產並不是問題,至於取得歐洲適航證更是不在話下。
所以跟預定該機型的那幾家德國工程公司簽訂的合同都沒仔細稽核,粗略的掃了掃就直接簽了。
等到飛機出現問題,導致可能的延期交付,萊比錫公司這才意識到,跟幾家德國工程公司簽訂的合同裡似乎有一項延期交付違約金的條款。
找出來一看,好嘛,不但有,而且數額還挺高,沒辦法,畢竟工程公司也是追求實效的,專業的工程直升機是不是按期交付涉及到工程公司海外工程招標是否能夠成功。
分分鐘幾個億美元的大專案,工程公司怎麼可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