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笑著調侃:“你們法國富人居然也會玩陰的。”
傑西卡笑了一下:“全世界富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從言談中,陳文感覺這個傑西卡是個挺風趣,挺可愛的法國女孩。
第一件拍品被工作人員從小房間裡拿出,一隻1940年出產的瑞士自動機械錶。
陳文對手錶不怎麼感冒,他手腕上戴著那塊“上海牌”的半自動發條表,那是他初三的時候,爸媽送給他的。
這塊表,前世他從1990年戴到了2019年死亡,這一世他重生之後,又和這塊表親密地相遇。他就喜歡自己這塊表,其它任何名錶,他都覺得不咋地。
拍賣的過程很溫和,沒有發生像蘇富比秋拍現場的那種激烈爭奪,只有三名競爭者對這款手錶出價。
最終,瑞士1940年手錶以4萬美刀的價格落錘。
隨後的十幾件拍品,陳文都不怎麼感興趣,全是些歐式的珠寶首飾,甚至還有一隻鑲嵌了幾個花花綠綠寶石的30年代八音盒。
直到一件拍品,準確說是一對古物的出現,讓陳文的精氣神瞬間提升了。
導致陳文興趣提升的兩件拍品,毫無懸念,是華夏的文物。
金燦燦的,一看就是金的表面,至少是鎏金或者包金。
陳文也覺得自己的經歷很有趣,初入古玩拍賣場,遇到的頭三件全是金物件。
其實他的這種感受,完全是陳文自己的品好所致。在蘇富比參加秋拍時,拍賣會上有兩件瓷瓶,但陳文對瓷器不感興趣,那玩意內在的文化成分很深,陳文看不懂。
因為看不懂,看著費勁,所以陳文不喜歡。
這個道理放在很多領域,其實也是通用的,比如讀書,很多人看一本書,看半天看不懂,他必然沒興趣,甚至生氣、發躁、棄書。如果一看就懂,再看就通,次次物理數學考滿分,這孩子肯定愛上了上學。
助手將兩支長條形的盒子擺放在桌面上,拍賣師開啟第一個盒子,從裡面取出一根長條形的物件,他端詳了一眼,皺了皺眉頭,他也看不懂手裡這玩意是什麼。
讀者看不懂書可以棄書,人家拍賣師不能棄拍,他還要掙錢呢。
拍賣師又拿起盒子裡的證書,閱讀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