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李寬搞出來的青黴素,房玄齡估計已經是不在人世了。
這個救命之恩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再加上房家本來就跟楚王府走的非常近,房遺愛更是李寬的跟屁蟲。
所以房玄齡現在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倒也不算一個讓人感到詫異的事情。
就連長孫無忌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不能接受。
“話是這麼說,但是我大唐地大物博,不管是遼東道還是鎮北道,亦或是江南道,都有大量的田地可以開發。
之前在朝廷的推動之下,不少突厥人移民到了江南道,對於江南道的開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江南道中西部地區,仍然還有大量的田地沒有人耕種。
哪怕是再多的人手,我們都是有辦法消化的。再不濟,也可以送到澳洲或者美洲,絕對不用擔心人太多的。”
長孫無忌的這個反駁,倒也很難讓人找到什麼不是。
這話本身是沒有錯的,甚至是李寬一直鼓吹的。
那是現在被哪來反駁,房玄齡還是有點不舒服的。
“雖然海外還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發展,但是對於大部分的百姓來說,只要沒有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是沒有幾個人願意去海外的。
如果在大唐就能有足夠的優質工作崗位,自然是比去到海外要更加吸引人。
大唐要發展,海外要擴張,但是也不能出現外強中乾的局面。”
房玄齡難得的跟長孫無忌在李世民面前直接鬥了起來。
看到這一幕,李世民也頗為無奈。
如果不是長孫無忌現在力挺李治的話,李世民都已經下定決心要再次的易儲了。
但是現在因為長孫黨的問題,讓李世民心中多少還是有一點顧慮的。
畢竟,他也不想看到朝中出現亂局。
“在長安城跟洛陽之間,人員和貨物往來非常的頻繁,所以修建鐵路的話有一定的意義,也能有機會收回成本。
但是修建其他的鐵路,有那個錢財的話,倒是不如去修建更多的水泥道路,然後順便把沿線的水利設施搞一搞,這才是正道。”
雖然大唐的工業發展也很快,但是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至少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農業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產業,不能出任何差錯。
否者就是地動山搖的局面。
“水泥道路要繼續修建,並且擴大修建規模,這個我是完成認可的。不過這並不耽誤鐵路的修建,楚王殿下已經給出了三種融資的方案,如果朝廷有顧慮,完全可以一文錢不出的。”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就這麼一路上鬥著。
在“哐當哐當”聲中,李世民越發的覺得有些事情需要做一個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