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孔子的後人,他是最重視規矩,希望大家都在一個規矩之內生活。
“我曾經在《科學雜誌》上面看到過一篇朱銀寫的關於統計學的論文,聽說戶部那裡已經按照論文的內容開始運用在賦稅統計之中了。雖然朱銀不是專門搞算學的,但是隻要能夠真的做出來一些成果,大家還是可以信服的。”
在討論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國子監內部的等級會變得不那麼森嚴。
事實上,各個書院之中,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彼此都不大會考慮對方的地位。
要不然就沒有辦法討論了,直接誰的職位最高,誰說的就有道理。
“等會看看他是怎麼發表獲獎感言的,我倒是想看看朱銀自己認為自己是不是有資格獲得算學獎。”
孔穎達不想跟司馬才章在那裡爭執。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之中,有了神農嘗百草,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各種莊稼,有了無數先賢們從各處探索和尋找,才有了多姿多彩的農作物和蔬菜。
棉花的出現,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記錄,只是在中原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自從朝廷在朔州開始推廣棉花種植以來,大唐百姓們的衣服慢慢的從麻布衣服變成了棉布衣服,冬天可以蓋上暖和的棉被。
棉花的重要性,已經取得了大家的共識,它是一種對大唐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經濟作物。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棉花的種子其實也是一直在改良,一直在進步。
有這麼一個人,從觀獅山書院一畢業之後,就加入到了棉花研究所,離開長安城,遠赴朔州,多年都沒有再回長安……”
這年頭的頒獎典禮,還不像後世搞得花裡胡哨。
李寬介紹完算學獎的獲得者,立馬就開始介紹農學獎的獲得者。
到時候全部獎項都公佈完畢之後,再由李世民上臺給大家頒獎。
“姚教諭,這農學獎頒發給石明,倒是名至實歸啊。這幾年,石明挑起了棉花研究所的大梁,不僅要幫助朔州刺史處理一些朔州城內的事務,還需要早出晚歸的研究棉花種子的改良。
我聽說他發明了一種方法,可以讓棉花的收成上漲一成,如今已經在朔州開始推廣。”
不等李寬公佈最終的結果,一些熟悉棉花研究所的人員,就知道農學獎的獲得者是石明瞭。
作為觀獅山書院裡頭最早開始研究棉花種植的人物,石明在農學院裡頭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
這幾年,甘蔗研究所的負責人獲得過農學獎,水稻研究所的負責人獲得過農學獎,甚至連溫室種植研究所的人員也獲得過農學獎。
如今棉花研究所的負責人石明獲得農學獎,也算是大家的意料之中。
不客氣的說,哪怕是今年石明沒有獲獎,過個幾年,農學獎的名單裡面,也肯定有他。
畢竟,大唐皇家科技獎農學獎的頒發物件,目前還是傾向於為大唐莊稼和經濟作物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
也正因為這個傾向,讓許多農學院的學員都提高了改良農作物種子,尋找新的農作物的熱情。
“確實如此,石明拿著個農學獎,是最沒有爭議的!不過溫光你也不用氣餒,在你的努力之下,大唐百姓多了一條養蜂的選擇,蜂蜜的價格也從原來的高不可攀變得親民了許多。
依我看,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六年,農學獎裡面,肯定會有你的一個名字。”
作為大唐皇家科技獎第一屆農學獎的獲得者,姚遠今天自然也是來到了現場。
而坐在他身邊的溫光,則是專門負責研究蜜蜂的人工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