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果是正常的,皇帝的這道口諭本身就是在試探朝臣對於國本的態度,所以駁回是肯定的。
如果皇帝真的想要處罰壽王殿下的話,就不會是單單來一道口諭了,更不會是輕飄飄的禁足三月,他會直接讓司禮監擬旨用印,然後交付內閣以及六科。
只不過如此一來,事情就鬧大了,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皇帝和朝臣的意見實在無法調和的時候,一旦動用就基本上算是撕破臉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不然就是遵照皇帝的旨意辦事,要不然就是內閣頂著壓力執奏,然後在事後被皇帝穿小鞋。
當然,國家大事不是過家家,執奏本身就是罪!
雖然臣子有封駁詔書的權力,但是如此一來便是損毀了君主的威嚴,最後的下場免不了辭官歸隱。
不過像大禮議那樣的大規模封駁屬於特殊情況,皇帝和大臣都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安規矩辦事,所以不能按照常理來判斷。
事實上,大多數成文的詔書和政令都不是一次成形的,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像今天一樣,皇帝送來一個大體的意見,然後內閣商量商量,透過了自然皆大歡喜,要是通不過那就只會司禮監,皇帝也會適時讓步,最終取得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打發走了在隔間等候的小內侍,房間內再度陷入一陣沉默當中,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片刻之後,王錫爵卻是再度開口道。
“近來隨著殿下回京,朝中大臣紛紛上疏請求陛下早定國本,諸位想必也清楚了……”
事實上,國本之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自從萬曆十四年以來,國本之爭從未斷絕過,即便是在遼東之戰的時候,朝中依舊有人上疏請早定國本。
所謂的大風波只不過是朝臣大多數都集中在一個時候上疏皇帝而已,當然,這樣的大型上疏,通常都是要有契機的。
而很明顯的是,皇長子回京,就是一個絕好的契機!
在場的人都是內閣中人,所以自然是對朝中的風吹草動都門清兒,自從朱常洛打算回京的訊息傳回來,朝中便有許多人開始蠢蠢欲動起來,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內閣收到請立國本的奏疏比尋常多了三倍不止,並且數量在逐漸上升……
當然,目前大都是三品以下的中層官員在上疏,真正的大佬諸如各部尚書侍郎,內閣閣臣都還沒有下場。
就連頗具分量的六科給事中以及那一大幫御史言官也都沒有全部動起來,所以總體來說範圍還在可控範圍之內。
但是不要忘了,如今只不過是一個皇長子回京的訊息傳來而已,京城便已經成了這副樣子,一旦等到朱常洛真正回京,國本之事必定會重新被推上風口浪尖。
而他們在場的有一個算一個,不管願不願意,都是必須要下場去爭端的,不然的話,就等著朝野的唾沫星子淹死他們吧。
唯一的問題是,這次的國本之爭,要爭到何等程度?
ps:下一章十一點發~手機使用者請瀏覽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