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笑言道:“師傅有這麼可怕嗎?”
李去病未置可否。
老人呵呵一樂,說道:“十二,萬物皆可修道,修道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內及外,煉氣之用;一類是由外及內,煉體之用。練氣士,境界可分為八境。第一境是登山境:修行如登山,一步一重天。第二境是造化境:造化可弄人,凡人不可想。第三境是蛻凡境:蛻凡繞清風,離垢入塵中。第四境是龍門境:鯉躍門化龍,風雨露崢嶸。第五境是金丹境:結成金丹客,方是我輩人。第六境是元嬰境:識海孕元嬰,此心向長生。第七境是歸真境:返境入真靈,歸真長生上。”
李去病說道:“師傅,你剛剛說有八境,為何只說了七境啊?”
老人說道:“那是因為第八境沒有名字,這第八境是修道的分道路口,道家成就仙人,釋家成就菩薩,儒家成就聖人。其他諸子百家,聽聞都是斷頭路,很難登上第八境,能登上的,後來基本都融入三教之中。我此前對你說,你到第七境之後,登入第八境很難,就在於這第八境是分岔路,你學道家天罡氣,就是要成就仙人,你學儒家浩然氣,就是要成就聖人。仙人和聖人,氣象不同啊。當然,一般人很難行至第八境,所以不用擔心存在這條分岔路,可你不一樣,畢竟……”
說到這裡,老道人突然停住了,沒有繼續往下說。
李去病問道:“師傅,那行至第八境的人多嗎?”
老道人繼續說道:“上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帝卻是確有其人,相傳這五位都是跨入了第八境的大聖人。後來三教之中,也陸續出現了一些第八境的大能。”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有比這第八境還高的境界嗎?”
老道人笑言道:“聽說還有第九境,被稱為失傳之境。傳說道祖西出函谷關化胡後達到這一境,佛祖和至聖兩位大聖人也應該跨過了八九的門檻。”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當世之人,有這第八境的嗎”?
老道人摸了摸手中的桃木劍,然後說道:“想要成就仙人聖人菩薩,難、難、難啊。咱們南瞻部洲儒教、道教、釋教的掌門人,本事都高出天外;三大王朝的四位國師,幾家老祖也都能通天徹地。傳言那西牛賀州有一位教宗、一位教主、一位騎士王,北俱蘆洲有一國主,都與咱們三教掌門人一般。那東勝神洲,遠隔一座大洋,杳無訊息,不知道箇中情況。這些人,有的可能已經跨過了七八的門檻,有的可能還在七八門檻上,有的估計一輩子都跨不過去。”
老道人頓了頓,微微一笑後繼續說道:“此外,還流傳一句話叫:‘天下明月映海平,南洲五人齊飛昇’。說有五個人,都到了七八之間。”
“東海有個道士,最逍遙,呼風喚雨,駕馭紫電雷龍巡遊四方。”
“南方有個叫花,最貪吃,曾下五洋抓住數十條金色蛟龍,做出第一等的蛟龍湯。”
“西方有個禿驢,最講理,一個紫金缽盂將一座名山壓沉了數十丈。”
“北方有個修士,最愛美,其身數百丈環繞著春花夏雷秋葉冬雪。”
“中原有個讀書人,最悲苦,通讀天下道藏養數百斤的浩然正氣。”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你剛剛講了練氣,還有那習武呢,有沒有境界之分,如果有是怎麼分的?”
老道人說道:“其實啊,練氣是比較少見的,反倒是武夫比較常見。習武之人,分為七境,沒什麼名字,就簡簡單單稱為第幾境。傳說達到第七境的大宗師,能力敵練氣士第七境巔峰之人。戰國時期的白起,三國時期的呂布,南北朝的花木蘭,大唐王朝的李元霸等人,都是第七品的大宗師。不過有兩人例外,一人是三國時期的關羽,他既是儒家練氣士,又是武夫,當年他從武夫第七境成就了儒教聖人,成為千年來武夫第一的武聖。另一人是大秦王朝末年的項羽,據傳聞項羽將武夫一途走到了極致,最後超越了武夫極限,打破了武夫止境,成就了傳說中的武神。”
李去病問道:“師傅,為什麼習武只有七境,而練氣會有九境?”
老道人說道:“十二,這是一個好問題。習武,講究的是修力;練氣,不只是要修力,更講究修行、修道、修性。儒家講修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修性,慈儉不為先。佛家講修心,心成即佛成。”
老道人抬起頭,看著李去病,接著說道:“十二,修道之人,要讓自己做人無虧心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心中有力量,修道才有力量。”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知道啦。天下道理,就你最多。”
老道人突然想到一件事,說道:“十二,你要切記,你我雖有師徒之實,卻不能有師徒之名。以後有外人在的時候,你還是要像以前一樣,叫我老陳,對外你也不能與別人說為師的事情。”
李去病聽完,徐徐說道:“師傅,這話從六年前你開始傳授我天罡氣運氣法門時就跟我說過了,然後每年二月二都會跟我說一次,我早就記住了。”
老道人說道:“記住就好。對了,十二,為師還有三個徒弟,其中小師弟姓白,與你會有很深的因果,你以後對他們多多照顧。”
李去病突然岔開了個話題,問道:“師傅,你現在第幾境了?”
老道人笑著說道:“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