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下學散去,只有復聖留下。
劉先生心情舒暢,怡然自得,伸了個懶腰,想起自己求學之時,先生說要‘教學相長,亦師亦友’。
劉先生坐正身體,對姚復聖說道:“復聖,我那位以治學嚴謹的先生,在給我們教學解惑時,最喜歡我們提出問題,大家一起共同討論。我們每次詢問經典疑難,先生必然如臨大考,思慮良久,唯恐出現絲毫偏差。其中一次,你們張先生問了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家先生想了多久,才給出他的答案嗎?”
劉先生伸出一根手指。
姚復聖試探性說道:“一月?”
劉先生搖了搖頭。
姚復聖繼續說道:“難道是一年?”
劉先生繼續搖了搖頭。
姚復聖嚥了咽口水,說道:“該不會是十年吧。”
劉先生還是搖了搖頭,然後說道:“是一輩子,自從你們張先生問先生那個問題後,先生用了一身去尋找答案。先生臨死前,把我們叫到床前,拿出一本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書頁,然後說這是他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對,讓我們進行補充完善。”
劉先生笑了笑,說道:“好讀書,就要求甚解,每有會意才能欣然忘食”。
下完學,李去病和項懷英一起朝著道觀走去。李去病和項懷英之所以成為好友,源於一段陳年恩怨。項懷英家是外姓人,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風俗下,本來就受到姚氏、李氏族人的排擠。後來不知為何,項懷英與一夥李氏子弟結了仇,結果給人死死堵在書簡巷裡一個小衚衕中一頓痛打,對方人多勢眾,項懷英很快給打得鮮血直流。幸好李去病路過,勸住了那一夥李氏子弟。後來一來二去,兩人便逐漸熟悉,成了朋友。其他李家子弟看到項懷英與李去病成了朋友,便不再敢找項懷英的麻煩,畢竟李去病是李氏族長的孫子,極有可能會是未來李氏一族的繼承人。
前幾天老道人說,二月一,他要為鄉親們做一場法事,讓李去病他們一起去幫幫忙。
聽爺爺說,老道人十分了得,熟讀道藏,精通奇門遁甲,八卦易理。李去病的爺爺很少誇讚別人,從李去病能聽懂話以來,就聽見爺爺誇過三個人,一個是張先生,一個是老道人,一個是誇他。爺爺之前千叮囑萬囑咐說,讓李去病對老道人多尊敬些,沒事可以多去道觀玩一玩,但是前提是不能耽誤張先生教授的學業。
爺爺之前還給李去病講述了一個故事,十二年前齊州一帶大旱,從春分一直到重陽,都沒有下雨,不僅糧食沒有收成,而且河水枯竭。擁有七十二名泉的齊州,但最後一滴泉水都沒有了。百姓沒有糧食,姚家、李家兩大家族都有些餘糧,半散半賒給周邊百姓。可是沒有水,大家都沒有辦法,畢竟誰家都沒有存水的習俗。
重陽節這一天,一位老道人突然來到鎮子裡,找到姚李兩大族長,說到老道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老道人囑咐姚李兩大族長於小鎮東南的山上建一臺,名曰九龍壇。高九尺,共三層,用一百零八人手執旗幡圍繞。老道於臺上做法,可借三日三夜東風,下三日三夜大雨。
姚、李兩大族長聞言大喜,便組織家族兩百餘名青壯年往山上築壇,撥一百零八人執旗守壇。
老道人於是在九月初十甲子吉辰,沐浴戒齋,身批道衣,跣足散發,上到壇上開始作法祭風祈雨,老道人一日三次上壇,卻並不見颳風下雨,是日看天近夜,天色晴明,微風不動。一直到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旗幡轉動,姚、李兩大族長看時,旗帶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待東南風大起之後,天空開始錦雲密佈,不一會便淅瀝瀝嘩啦啦下起瓢潑大雨。
後來李去病問過老道人如何求雨,老道人沒有回答李去病,只是唱了一首歌:“吾法修煉大不同,身內身外兩週天。先教陽生庶陰生,火生土來土生金。五行之氣都化水,歸入黃庭升風池。神電閃爍鬼神驚,五法中將為黃庭。”
從那以後,老道人就經常給一些道藏讓李去病記誦,而且傳授了一些強身健體的法門。
李去病和項懷英來到道觀,老道人正在整理道袍、道冠和桃木劍,看到李去病他們之後,老道人就說道“十二,你幫我先在三清像前上三炷香,然後幫我在祭壇四周擺上二十四支蠟燭。懷英,你去拿出符紙和硃筆,幫我們畫三道安宅鎮土符、祈福延壽符、祛病消災符”。
法事,又叫齋醮科儀,俗稱“道場”,是道門一大仙人創立的,相傳這位仙人能透過掐訣、踏罡、存神,與神靈溝通。後來這位大仙人在道門中別開生面,新開正一教,後世遵為天師道祖。
不一會,頭戴紫陽巾,身穿八卦衣的老道人來到蠟燭圍成的一圈所謂祭壇上,徐徐清風陣陣拂,點點燭光處處搖。
只見他鶴頂龜背,鳳目疏眉,白髯及胸,神態飄逸,右手持著桃木劍,左手捏著符籙紙,低聲常喝道:“舉步朝金闕,飛身謁玉京。天外琳琅響,齊舉步虛聲……”
法事做畢之後,項懷英因家中有事,就告辭離去了。
老道人對李去病說:“十二,你快突破到第三境了吧。”
李去病對道人說到:“師傅,已經摸到門檻了,但是最近感覺丹田裡氣息有些雜亂,所以我才故意沒有跨過那道門檻的。師傅你之前也說過:張先生之前讓我修行的是儒家的浩然氣;您讓我修行的是道家的天罡氣,兩種修行方式雜糅在一起,到了第七境前,問題都不大,但是想要到第八境則難入登天,弟子想請師傅解解惑。”
老道人說:“十二,為師之前就勸過你,必須要學一學佛家的斷舍離。為師教給你的東西自然是最好的,張先生把你當成他的得意門生,教給你的東西固然也是最好的,但是兩種法門不同宗不同源啊。”
老道人看來一眼李去病,接著說道:“十二,以前你年紀小,不用知道為什麼,只要按照我們說的照著做就行。現在你長大了,也需要了解了解修行之事了。”
李去病說道:“師傅,我早就想讓你給我講一講了,不過平日裡看師傅總是板著臉,就沒好意思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