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子搖頭道:“小的從何而知?”
楊雲心中來氣。
說什麼回頭派人去請,感情只是個說辭,連人家在何處落腳都不知,就算張九齡真要賜見,你們何處去找?
楊雲很想拔腿便追,料想李白沒走遠,不過想到要見張九齡,消除這位朝堂大佬的誤會,比什麼都來得重要,便悻悻作罷。
另外,也是他知道李白就在洛陽城內,無須專門找他而耽擱要事,還不如等見過張九齡,為接下來參加科舉掃平阻礙,只管讓何五六和王籍差遣人手去找李白這位大文豪便可。
……
……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幾百年前做的好壞,沒那麼多人猜;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至少我還能寫寫詩來澎湃,逗逗女孩;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麼高階,被那麼多人崇拜……”
楊雲嘴裡哼著莫名的小調,跟隨張英器往內院走。
張英器好奇楊云為何對剛才那個李太白如此在意,但楊雲藉口是“故友”給搪塞過去,張英器自然想不通,既是故友怎會相見不認識?而且以楊雲的年歲,故友能故到什麼程度?想來不是實話。
這會兒聽到楊雲嘴裡哼的俚語小調,越發地迷惑了。
張英器把楊雲帶到中庭的宴客廳,藉口前去通傳張九齡,便先離開。
張九齡忙於朝事,此時尚未從洛陽皇宮回來。
等其回府時已是半個時辰後,張英器將府門前發生的事告知自己的祖父,並引導張九齡來見楊雲。
楊雲終於見到這位在唐朝政壇和文壇都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宰相,開元盛世最後一位賢相。
張九齡穿著身紫色官袍,精神矍鑠,走起路來步伐矯健,眉宇之間神采飛揚。
張九齡的儀態自然是沒得說,據說為了保持整潔端莊,他有一個很有創意的發明。
唐朝大臣們上朝,都要帶笏板,這是臣子上殿面見皇帝的必備工具,或提前寫上想向皇帝彙報的話,或用來隨時記錄皇帝的指示。
而文武大臣們出門上馬或者乘坐馬車,都是把笏板往腰裡一別,跟鄉野村夫插菸袋一樣。張九齡覺得如此裝束大煞風景,便命人做了一個精緻的護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裝進護囊裡,然後讓僕人捧在手裡在後邊跟隨,他只管昂首挺胸地走路,再也不必為這個多餘的東西放哪兒而發愁。
由此,護囊一下子風行起來,成為一種風尚。
面對這麼個老帥哥,誰不喜歡?當今皇帝也不例外,每天上朝看到張九齡“風威秀整”,氣質異於他人,便對左右嘆道:“朕每次見到張相,都感到精氣神為之一振”。後來每次大臣向他推薦丞相人選,他都會下意識地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儼然,張九齡已成為朝廷選拔丞相的一面鏡子。
“晚輩楊雲,見過張令公。”
楊雲見到儀表堂堂的張九齡,上前畢恭畢敬地行禮。
張九齡輕輕點頭,一抬手示意讓楊雲到廳內說話,然後徑直走到主座的位置坐下。張英器緊隨其後,侍立在地席旁。
張九齡見楊雲到了近前卻不入地席,立即出言提醒:“爾隨意便可。”
以楊雲的身份,肯定不能跟張九齡這樣的當朝宰相同坐,這涉及到禮數尊卑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