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跟李家莊子種大棚的百姓一個個都發財了,有錢。
自己家換上玻璃窗戶,買腳踏車騎,戴手錶,家裡落地鍾,加上縫紉機、煤油燈、暖水瓶、玻璃鏡子,可了不得哦!
有錢還願意作公益事業,修路,大路不管,家門口的、村子裡的路給修、小木頭橋縫隙大的能補則補,補不了換石頭的。
不修不行,耽誤騎腳踏車,木橋縫隙大,把車軲轆卡里咋整?
別人去趟長安城,四五十里路,趕車,有牲口。
有腳踏車的人家不同,穿上棉衣,一大早蹬車出發,小風一吹,凍得直哆嗦,那也挺著。
到長安城看看方向,回憶一番,按著車鈴鐺奔向藥鋪,抓藥,治療風寒的……
“從個體上看,跟風后賺錢少,從大唐整體上看,屬於一種商品數量增加。
大唐貨幣在升值,正是因大棚這等東西種的菜多,貨幣購買力提高。
農牧業生產力發展得好,貨幣即便貶值,百姓依舊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福利。
關鍵在於產地商品價格和銷售地零售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涉及到……”
李易就著這個話題說,產地和銷售低價格比例大,得看商品種類和路況。
種西紅柿,相隔五百里,產地一錢買三斤,銷售地三錢買一斤,正常。
種西瓜,同樣的距離,相差九倍,不正常。
番茄儲存期短,商人運到地方,會扔掉很多。
西瓜儲存期長,不需要扔,憑什麼九倍價格?都讓收購商賺去,零售商通常賺的錢有比例。
李家莊子目前負責控制往京兆府與河南府賣東西的當地收購價格,除非特殊的東西,否則商人從中賺的錢有幅度限制。
這樣兩極分化率降低,商人若有本事能夠把番茄儲存很長時間,九倍價錢讓他賺。
“是此道理,易弟你吃個豆蟲?”李成器夾條豆蟲要給李易。
“不吃,我其實不愛吃,只是能吃而已,別看宣傳的時候說我因為吃了豆蟲就想出來某種技術。”
李易拒絕,別給我,東北的蠶繭能吃,沒變成蛹的蟲子就不想吃,從蛹中飛出來的蛾子,更沒食慾。
能吃跟喜歡吃絕對是兩回事兒,羽林飛騎野外生存訓練,看他們什麼不能吃?正常狀態下,沒人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