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更不用說,契丹的、奚族的、突厥的、吐蕃的、新羅的、渤海的……
這些語言他全會,感覺這個不屬於技巧什麼的,常規操作。
頭一天還跟大臣們商議吐蕃軍事壓制與妥協、和解,晚上就能譜曲帶著一群人開心地表演。
這是李隆基,他哥李成器也是一樣的。
歷史上的李成器就聰明,很少幹一些不該乾的事情。
唯獨這個人,看上去他都是對文人的一種交流與欣賞,實際上他有野心的。
歷史上的王維,跟他交流。
駙馬都尉裴虛跟岐王交流被收拾,萬年尉劉庭琦、太祝張諤跟岐王交流,挨收拾。
杜甫也寫了: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裡面就有問題了,岐王沒毛病,有這人,崔九是誰?王維的小舅子。
王維買跟岐王關係好,家裡有錢有勢。
杜甫不是一向清高嘛?怎麼就跟人家寫詩討近乎?
如此去分析,所謂的詩聖,也就是跪著的那個,一邊嘲諷著權貴,一邊為權貴跪著。
他之所以嘲諷,是因為他沒幹上去,他總想一步登天,直接接替他先輩的地位和官職。
在發現無法實現後,給他個官他都不當,說白了就是他的眼中只有官位和自己的地位,沒有百姓。
看著他寫的詩,百姓這個不容易,那個拼命啥的,他就是寫而已。
給過他機會了,讓你當一個地方的主官,你帶著百姓過好日子唄?
他幹什麼了,一邊寫著百姓太難了,一邊辭官不幹了,我是州府官?我有傲骨的。
後來給他個更大點的官,安史之亂出現了,他一看,我草,不行,跑吧!
跑出去八百里,想一想,百姓太難了,我得寫首詩。
他跑了,當地的百姓跑不了啊!
把這個岐王的事情一展開,就知道杜甫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也是個人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