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說出來,讓驛站的人記下,然後把東西送回孃家,或給親家。
要求驛站的人幫忙寫信,額外加錢,送包裹不用。
等往來多了,再買一錢的郵票就只給三分之一的麵包。
或者是買夠十錢的郵票,給一塊麵包。這時……”
“這時他們習慣了,發現花一點錢就能把東西給送到地方,比自己去方便,還不耽誤自己幹活。”
畢構接過李易的話,順著說。
“對,還能加深雙方往來,親情有時需要維護。抓幾條魚,製作成了魚乾,給孃家送回去。”
李易舉例子,郵寄多方便啊。
兩個地方的人相隔六十里,一天都趕不到地方。
送一點東西要浪費四天時間,地不種了?家裡的活兒不幹了?
給驛站,六十里,貼上郵票,兩錢,驛站收好幾家的東西,溜達著送一次。
順便再從上一個驛站把別處送這個村子的貨給帶回來,如此大家會逐漸接受。
等報紙普及過去,拼音普及開,寫的時候照著報紙上的字畫,寫一封信,發現一分錢就能送到那邊的村子。
加上紙和信封,不到一錢,送去吧,讓你們看看我也有學問了。
驛站等著,等湊夠幾十封,一起送,反正你也沒要求加急。
或者送包裹的時候把信也帶上,這東西分量輕。
“老夫明白了,先投錢,看上去賠了,等後來再賺。
跟你的報紙一樣,最初每天賠錢。到如今……你也不交稅。”
畢構說著想到報紙沒有稅的事情,現在報紙好多廣告,大家還願意看廣告。
看看有什麼便宜的東西了,誰收什麼了。
報紙的背面又能用來寫字,寫信也行。
把有廣告的報紙裁了糊信封,再用報紙寫信,裝進去郵寄走。
“報紙一直在教化民生,朝廷政令也透過報紙傳達,我還沒管你要補貼呢。”
李易堅決不給報紙的稅,他研究新的油墨和紙,指望報紙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