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以前沒有,到大唐依舊沒有。
“明天我也不去忙了,你新造出來的槍我看看,看看比你用命換來的差多少?”
李隆基決定再休息一天,練槍。
“差不了多少,那槍就夠用了。”李易想起小米加步槍。
……
“我們那裡也能種棉花,這棉花確實好用。”
鴻盧寺中,吐蕃的伊辛巴手上拿著軍大衣在誇讚。
他已經寫信回去了,今年吐蕃會大量種植棉花。
吐蕃一直就有白疊子,還種了一小片地方。
白疊子不是吐蕃出產,棉花種植是為了好看,看花。
隨著李家莊子外包,教別人怎麼處理棉花種子、如何紡織,使臣們也學到了。
去年大兩的軍大衣和棉被、褥子,他們知道了。
去年他們已經寫信回去了,告訴那邊棉花的作用。
今年一看大唐還要種,就再次寫信回去,催促自己的地方學。
突厥和吐蕃都有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尤其是突厥,那裡是李易時候的新疆一部分割槽域。
伯訛沒去看棉衣,他盯著煤油燈在看,煤油燈未點燃。
“這東西應該是用石脂製作,黑色的石脂被送到李家莊子,然後就出了許多東西,怎麼做的呢?”
伯訛猜出來煤油、汽油是用石油製造的實情,可是他不懂。
他還看到了羽林飛騎的跳傘,之前在熱氣球上往水塘裡跳,後來羽林飛騎控制著降落傘飛向別處。
他感受到了壓力,寫信回去,卻不知如何應對。
一堆熱氣球在順風的時候,上面的人帶著武器和那個傘跳下來,直接就能抵達城中和野外戰場的自己一方隊伍的後面。
雙方軍陣相峙,對方往下跳,一群向後飛,自己的陣形動不動?
不管哪一個地方動了,對方就敢衝過來陷陣。
可謂是誰先動,誰被動。
更可氣的是大唐軍隊還有望遠鏡,打聽出來了,卻買不到,花多少錢都無法拿到一個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