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露出擔憂的神色:“都靠李東主的面子,好嗎?”
“與東主無關,我申請的時候會報上一個專案,也用水泥,然後咱們交稅,養豬。
水泥地的豬圈,方便清理,不是種豬的公豬就劁了,長得快。
原本想要帶大家養雞,大家在養,無須集中管理。”
周長鈺又說出來一個幫助地方發展的方法。
“村子裡的錢?”陳墨不想給了。
“有三種模式,一個是完全引入商家,咱們提供土地和勞動,與商家分成。
一個是完全村子出錢,到時候去掉一應費用,錢歸村子。
另一種是商家出一部分,村子出一部分,村子佔的份子多。”
周長鈺伸出三個指頭,各種模式有憂缺點,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是李家莊子出錢?”李老三眼睛亮了。
“李家莊子可以出錢,卻不一定非得是李家莊子出錢,其他商人願意投資亦可。”
周長鈺搖頭,他沒打算非要讓莊子拿錢投資,他會去找別的商人談。
陳墨再次沉吟起來,十幾息過去,他問:“抓多少豬來養?”
周長鈺比劃兩個指頭:“二百口,太大了,朝廷不會給那麼多水泥,太小了又無法形成規模。”
“你會養?那麼多?”陳墨又問。
周長鈺笑了:“會,東主專門教的,李家莊子的牲畜養殖更多,還有家禽。我們必須學,還親自去豬場幹活。”
“養了,不用別人,村子裡出錢,賺錢也是村子賺,賠了一起賠。”陳墨有魄力。
其實他是相信李易,李易教出來的人不會差,不就是養豬麼。
村子裡的人自家養的豬又髒又難聞,不如用新方法,還有豬糞能用。
“豬吃糧。”陳老三擔心耗費糧食太多。
“小豬吃得少,等再大一大,麥子就收了,麥麩麥稈子用來喂,到年底前,怎麼也能長很大了。”
周長鈺依舊是有辦法,時間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