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頭對待敵人和貪官,又是走向了極端,說彈劾就彈劾。
“易弟,你覺得三個宰相要不要彈劾一下?”李隆基想到了李易行賄的事情,好糾結。
“不能,他們確實有能力,三哥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邊疾惡如仇,一邊又行賄。
我彈劾官員,不是為自己,我為了百姓。
我行賄,更不是為自己,我沒求他們辦什麼事兒,我不需要透過他們來賺錢。
彈劾官員,是官員確實讓我生氣,行賄宰相和尚書,是為了養廉。”
李易坦然,行賄對不對?從法理上來講,保證不對。
彈劾對不對?從法理上來講,沒問題。
散官一樣有資格上書,而且大唐不少已經辭職的官員,還留著散官的官職,遇到事情也上宰相書。
比如說解琬,都申請退休了,退休的時候是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
遇到情況了,問他,他立即就給出建議,然後又‘返聘’回來。
自己的文散官也是一樣,我掛著名,我就能彈劾。
“那若是當時姚崇在華州,跟著一起喝酒,喝醉了也沒管上鄭縣事呢?”
李成器問出一個他認為不好回答的問題。
“彈劾,誰在那裡彈劾誰,陛下在,我也彈劾,讓陛下下罪己詔。”
李易果斷地回答,同時看向李隆基:“三哥,若是那般,你能想辦法保住我不?”
“保,我豁出命也保你。”李隆基同樣乾脆。
“叔叔,那些人都要流放到嶽州去了,日子不好過。”王皇后覺得太嚴肅了,轉移話題。
“嫂嫂,說實話,那個地方是一個好位置,官員不會利用,才會使得那裡變成了流放之地。
那裡水資源豐富、漁業也適合,水運交通便利。
把整個山南道給我,我五年時間,能支撐起半個大唐的糧草消耗。”
李易絲毫不謙虛,一個山南到,轄長江流域四個省的地方。
只要允許他招兵,他五年時間,就能把當地給擺弄明白了。
百姓還高興的那種,至於官員,聽話的當然也高興,不聽話的,就是暴斃而亡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