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是卯時二刻,大約早上六點。
天上萬裡無雲,晴空如洗,朝陽已經升起,山間分外明麗!
郭弘深吸一口早晨的清新空氣,感覺神清氣爽。
古代人上班早,一般四點天矇矇亮就起床,六點開始做事,即使是有錢人家點上蠟燭,磨蹭到晚上八點也就上床睡覺了,早上自然起得來。
那種通宵達旦整夜飲宴只是豪富奢靡的表現,一般出現在故事裡,是唐代讀書人的美好向往。
主殿前築好高壇,供桌上已經設立“太上中元七炁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陳放著各種供品。
這時鼓聲響起,觀門大開,守在門外的道徒紛紛湧入,把第一進大殿周圍擠得水洩不通。
鍊師、法師在道袍外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上祭壇後位列左右。
道童抱著長幡環繞在祭壇四周,曹守真、魏志成也在其中。
劉元靖手執朝笏(hu),在鐘鼓齊鳴聲中走出大殿,登上法壇,這稱為“升壇”。
郭弘跟在後面,看到何登在左邊法師行列的第二位。
何瓊站在壇下,身邊跟著丫鬟紅豆,兩人在說悄悄話。
曹守真手執長幡,站在祭壇旁,正對著何瓊,二人眉來眼去,紅豆不斷地竊笑。
這時,劉元靖拈香,說午朝科詞章:“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所謂午朝科就是說道士設祭,溝通天庭,如同上朝一般,對天帝稟報情況,這自然就像人間一樣有了早朝和午朝。
然後一名道士起步在壇上繞行,聲音抑揚頓挫,念步虛辭:“赤腳朝帝所,青女設案齋;桂枝香花散,賜福消災障。”
這人年近五旬,這是魏志成的舅舅齊元乙,法會中擔任的是提科。
高功、表白、提科是三大主祭,劉元靖是高功,曾下山救援郭弘的張守靜擔任表白。
齊元乙所念的“步虛”是道士在醮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一唱三嘆,故得名“步虛聲”。
唐玄宗曾讓司馬承禎作曲,此後歷代都有創作,流傳到晚唐的曲調多達二十餘首,主要用雲璈、笙、磐等樂器,以飄渺清遠、紆徐廖亮為主,有別於一般俗樂。
雲璈是一種樂器,在一個木架上掛十三隻小銅鑼,樂工左手持木架下的長柄,右手用小槌擊打。
磐是古代禮器,有石制和銅製,一般左手持磐,右手執槌敲擊。也有掛在木架上的,最多可達三十二枚,音色不同,能敲出完整樂曲。
為步虛聲填寫的詞,就是步虛辭,包括李白、李德裕在內的很多文人都寫過。
宋詞中的詞牌《西江月》就是從這種詞發展來的。
演奏的是一班作道童打扮的伶人,他們是朝廷樂戶,分配給道觀,屬於賤籍,地位比良家子低,比部曲奴僕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