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一直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是大殺器,但是如果僅僅只是透過網際網路渠道直接面向使用者銷售金融產品的話,其實是沒有太多危害。
網際網路金融的危害在於它發展之後的產物,像螞蟻搞的花唄,106億的實繳資本撬動了超過2500億的貸款發放金額,又或者是網際網路金融衍生出來的P2P業務,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成為割韭菜神器。
而且網際網路巨頭們發現流量結合金融業務來錢又容易又快,都把精力放在這上面,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都會弱化。
即便是360這樣三線網際網路公司,藉助流量推出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只花了短短三年時間,營收和利潤均大幅度超過母公司。隨便一個叫得上名字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開始涉足金融業務。
一線的騰訊阿里位元組,二線的新浪京東拼多多,三線的攜程滴滴360等等,都推出了面向大眾的金融服務,說白了就是借貸。
現在是2004年,不是2024年,大家看不到網際網路金融的危害,餘額寶的推出,讓機構和公司都瘋狂了,認為這是堪稱偉大的創新。
線上渠道發售金融產品不是新鮮事物,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2年3季度發行的季刊顯示,在2001年的時候,阿美利肯有44%的銀行支援線上交易,推出了全國性的銀行交易網站,在那個時候他們就把電子渠道和傳統銀行的金融產品結合起來了。
在西班牙和瑞士兩地,習慣電子銀行業務的客戶就更多了,超過75%的銀行都提供電子銀行辦理業務。
甚至在千禧年初就有虛擬銀行出現,這些虛擬銀行沒有任何線下的網點,只透過網際網路辦理業務,阿美利肯一共有30家類似的虛擬銀行。
但是他們的規模都很有限,最大的虛擬銀行服務使用者數也不過幾十萬,絕大多數使用者使用電子銀行網站只是進行餘額查詢、轉賬操作,透過電子銀行購買金融產品的使用者少之又少,所以在餘額寶推出之前,金融機構們的傳統思維認為金融業務離不開線下,線上只能作為補充。
過去《銀行家》雜誌關於電子銀行的論述更多集中在交易成本上:
“電子銀行在過去以自動取款機和電話交易的形式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在進入到千禧年之後,網際網路改變了它,網際網路是銀行服務的新渠道,客戶和銀行都從中受益,無論客戶身在何處,都可以便捷快速的享受到銀行服務。
除此之外,銀行利用網際網路也可以更高效的提供服務,並且大大降低成本。傳統實體銀行網點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單筆交易的成本大概在1美元左右,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透過電話進行的交易成本約為單筆交易0.6美元,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後,線上交易的成本僅為0.02美元。
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電子銀行雖然提供了繁多的服務,提供包括定期存款、投資類產品、自動化投資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但是其中活期存取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
傳統銀行網點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複雜業務在當下來看,依然不那麼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這是《銀行家》在2001年的時候發表的一篇文章,餘額寶發售後的一個月,《銀行家》關於電子銀行的論述則完全改變了:
“.過去我們認為儘管銀行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線上業務辦理,但是除了存取款外的業務辦理比例不超過百分之十,這是因為使用者對網際網路辦理業務接受度不夠高的緣故,這種看法在近期被NewPay推出的餘額寶打破了。
10月推出的餘額寶業務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獲得了超過兩千萬的使用者,比全球所有虛擬銀行的使用者加起來還要更多,更重要的在於,它僅僅花了一個月時間,並且使用者透過NewPay並不是簡單的把錢存在虛擬賬戶裡,而是購買了投資類產品。
這值得所有金融從業者深思,NewPay為什麼能夠獲得使用者的信任,能夠獲得如此多使用者。根據我們上週做的問卷調查顯示,調查的500個購買了餘額寶的使用者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此前從來沒有購買過任何一款金融類產品。是什麼讓這些使用者對NewPay的信任程度如此之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的認為:因為NewPay有著大量使用者,它背後的控制人是Newman,作為世界首富的Newman不至於騙我們。
也有的人認為:把錢存在虛擬賬戶也是存,不如把它放在餘額寶裡,每天的收益都清晰可見。另外還有人觀點是:因為做生意涉及到現金流的高週轉,把錢放在餘額寶裡既能享受到一定的收益,同時也非常靈活,透過手機可以完成一切操作的NewPay比任何一家銀行辦理業務都要更靈活。
NewPay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們在推出餘額寶後推出了時長為一年期的美元定期存款,年利率在4.1%,根據我們的瞭解,這款產品底層邏輯是富國銀行的一年期美元定期存款,而如果使用者直接選擇富國銀行進行一年期的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是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