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院發現小行星微生物後的一個星期,戰區總部召開了一次會議。
這次的會議級別較高,方源作為軍事科研班代表參與旁聽會議。
除此之外,其他軍事科研班成員都沒有接觸到這次會議。
唯獨趙安雅比較特殊,是紅龍安排過來的。
在會議開始前,羅德上將和方振國都給方源強調了一遍會議紀律,並且在會議上討論的事情,不能有任何的洩漏。
其實,在知道要參加這次會議的時候,方源就知道,其實這種會議將影響國家未來的走向。
在會議上,魯修文作為生物研究院代表,先做了關於小行星微生物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指出,這次在小行星內部發現的微生物,生物結構和地球的微生物很像,同為碳基微生物,但又不屬於地球。
因此,生物研究院給出的結論是,這種微生物來自一個和地球環境相似的類地行星,適合碳基生物生存。
隨後,郎同光作出了天文學方面的報告,只出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變化過程,認為在過去的幾十萬年,這顆小行星的軌道都在小行星帶附近。
因此,這顆小行星的出現,是一個小行星軌道曾經存在類地行星的佐證。
在幾位科學家給出科學方面的研究報告之後,會議正式進入議題階段。
總部發言人開始提出議題:“好了,研究報告同志們都已經看到,現在人類的命運已經走到了一個分叉了,應該何去何從,需要確定一個方向。
“根據報告顯示,太陽系小行星帶的軌道上,大機率存在一顆類地行星。如果這個推測是真的,那麼這顆類地行星,在幾十萬年前被摧毀了。
“能夠將一顆行星撞碎成百萬碎片,這種能力,只有高等文明可以做到。
“現在,我們遇到了同樣的危機。
“今天會議的第一個議題,我們是否有迎戰這個高等文明的可能?”
這個問題非常沉重。
一個可以將類地行星撞碎成百萬碎片的高等文明,以現在人類的力量,根本不可能與之匹敵。
現在,人類只是勉強可以應付星獸文明而已。
因此,第一個議題的答案,其實沒有太多討論的必要,答案很快就出來了。
以現在人類的科技實力,並沒有能力對抗這種高等文明。
事實上,以現在人類的科技實力,連文明等級2.0的恆星文明都抗衡不了。
當然,人類也不需要對抗2.0等級的恆星文明,因為根本不會遇到這樣的文明。
原因很簡單,如果對手是一個恆星文明,那麼這個文明只是統治了一個恆星系,人類根本不會和這種文明遭遇。
人類只要遭遇了高等文明,那就必然是4.0的超星系文明,或者接近4.0的準超星系文明。
因為只有超星系文明的活動範圍,才會向母星系外擴張。
因此,宇宙中的初級文明非常的被動,要麼不會遇到其他文明,只要遇到了,那對方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幾乎不存在反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