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客船。
朱世鎔被邀請去洛陽開會,這次的臨時化學會議,只有東西兩京的學者參加。
更遠的就不必來了但可透過電報表達意見。
跟他同船的學者叫施福,字百祿。卻不是什麼化學家,而是從北京過來的鐵路工程師。
“百祿兄此時進京,是要高升調回工部嗎?”朱世鎔問道。
施福說道“朝廷打算修鐵路,重啟真(定)太(原)線方案。”
“技術突破了?”朱世鎔驚訝道。
施福說道“謝駙馬發明了一種秦國水泥,聽說質量更好更穩定,朝廷讓我們到洛陽進行檢驗,然後看是否可用於鐵路橋建設。”
朱世鎔啞然失笑“又是謝學士啊,我這次去洛陽開會,也是因為他的新論文。”
施福所言那條“真太鐵路”,正是另一個時空的“石太鐵路”——石家莊到太原。
太宗晚年就想建設,但施工難度太高,一直拖到了現在。
這一百年來,工程師們實地考察多次,前後更改了十幾種方案。但最佳方案還是讓人頭疼,不到五百里長的鐵路,需要開鑿20多處隧道,需要架設1000多座鐵路橋。
此時的鐵路橋,修建一座花費巨大,因為水泥強度一直不夠。所以不用鋼筋混凝土,而是採用傳統造橋材料。
過於寬闊的河面,目前還無法修築鐵路橋。
因此,大明對於全國交通的規劃,一直都是以鐵路連通全國水道。遇到過寬過深的河流,往往不修建鐵路橋,在兩岸各建鐵路和火車站,中間靠船隻來轉運貨物和旅客。
而通往西域那種超長鐵路,同樣時斷時續。
比如地形複雜的星星峽那片,其實是沒修鐵路的。
甘肅火車只能開到離古玉門關最近的綠洲,接下來就是靠駱駝或騾馬轉運。然後在伊州(哈密)城東南170裡處,重新坐火車一路西行過哈密、吐魯番等地。
伊犁河谷的東、北、南三個方向,皆被崇山峻嶺阻隔,同樣需要駱駝、騾馬來轉運。然後在伊犁河谷內部,重新坐火車通往七河都護府。
而通往北方草原的鐵路也差不多。
第一段是從北京到張家口,就是詹天佑人字形鐵路所在路線。
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設計,實屬被逼無奈之舉,一是工期不夠,二是資金不足。鼎泰帝當年下令建設時,那是不管工期和資金的,該打隧道就打隧道,不好打隧道的地方直接把山給削一塊。
“山西多煤,想要外運,必須建鐵路才行啊。”施福感慨。
山西目前就一條鐵路走的是汾河谷地。把煤運到陝西倒是挺方便,但運到煤炭需求量更大的省份卻難。
鼎泰帝修建兩條超長鐵路,又打了好幾次戰爭,當時把國庫消耗一空,甚至不得不發行國債緩解財政壓力。如今大明財政稍微寬裕,閣部院大臣們又要建鐵路了。
第一條,太原到真定。
第二條,晉城到焦作。
都是沿著太行八陘修建,地理條件極為複雜。
但再難也要修,得把山西煤炭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