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有正式的學術內容。
上午祭拜文廟,下午開幕慶典。
在連續好幾人講話之後,接下來便是文藝匯演。
“咚咚咚……”
“嗚嗚嗚~~~”
戰鼓敲動,號角響徹,彷彿瞬間來到戰場。
一群舞蹈演員,穿戴紙糊的盔甲,手持刀槍踏步而出。
謝衍頓時歡樂得很,這尼瑪大型歌舞表演啊,似乎在用音樂和舞蹈演繹某場戰鬥。
《大明太宗破陣樂》!
唐代《秦王破陣樂》的曲譜,已被瀛州總督從日本尋回。但只尋回了其中的琵琶曲,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秦王破陣樂》屬於燕樂(宴樂)。
燕樂是融合了雅樂、清樂和胡樂的一種雜樂。
而且這裡所謂的“胡樂”,地域從甘肅一直延伸到波斯,甚至還包括高句麗和印度音樂。
雅樂,很多人都聽說過,是從先秦流行到兩漢的音樂,此後一般在嚴肅場合使用。
清樂,是以雅樂為基礎,在東漢興起的流行音樂。尤其是晉室南渡之後,又融合了吳樂(江浙)和西樂(荊楚),從曹操到陳後主等君王都非常喜歡。另外,一部分清樂也能用於宮廷、祭祀等場合。
燕樂,當然是隋唐興起的,屬於世界音樂大融合,隋煬帝和唐玄宗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隋唐到現在的大明,民間一直是清樂和燕樂並行。
而且,不管吸收再多的胡樂,音樂理論方面始終以“五音十二律”為核心。
七聲音階當然也有,五音變一下就出來了,就連雅樂都屬於七聲音階。
十二律始終在做細微調整,從先秦到大明,大幅調整至少在三次以上。但接近絕對平均的十二律,直至三十年前才算出來。
算出十二平均律的音樂家兼數學家,此刻就坐在大禮堂第一排的側方。正在演出的《大明太宗破陣樂》,也是此人借照《秦王破陣樂·琵琶曲》進行的再創作,使用古今中外總計二十四種樂器演奏。
舞臺之上,音樂開始變得低緩。
一些舞蹈演員踉蹌倒下,手裡的刀槍也落地了。他們互相攙扶著撿起兵器,先緩緩前進,又徐徐後退,似乎戰鬥並不順利。
繼而又以古琴為背景聲,竹笛吹奏出田園氣息,表達將士們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種眷戀之情,又鼓勵著他們為了故土親人浴血戰鬥。
驀地,二胡模仿出尖利的戰馬嘶鳴聲,繼而琵琶的聲浪一聲高過一聲。
這是太宗皇帝親率騎兵加入了戰鬥。
音樂變得更加激昂,戰鼓和號角聲再起。琵琶和古箏的聲音交錯,似乎在模仿兩軍對壘廝殺,那些舞蹈演員的動作幅度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