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琮今年三十二歲,已在沙州臨摹壁畫五年,每年只能跟妻子通訊兩次。
這差事挺苦逼的,但周琮並不抱怨。
他師從名家李唐,只是一個記名弟子。畫技還行,卻也只是還行,在翰林畫院排不上號,能在沙洲精進畫藝,對他今後的發展有巨大幫助。
這裡的壁畫很多,周琮尤喜魏晉和盛唐風格。
他們平時住在莫高窟東邊的千佛寺,那裡原有僧眾二百餘,現在只剩幾十個了。其餘僧人被迫還俗,跟漢人移民一起分田耕種。
被聘來開鑿石窟的工匠,也全都在官府登記,被統一分配到各地重新落戶。
整個沙州大大小小的石窟群,從南北朝至今,只在戰亂時長期停工。一旦到了和平年月,就有僧眾或信徒籌款開鑿新窟,歷史上一直開鑿到元朝滅亡為止。
又是新的一天,周琮和小夥伴們去上工。
他們還在寺內僱傭了僧人充當雜役,做些幫忙搬運東西的雜活。
就快下雪了,天氣有點冷。
周琮臨摹了一上午,手腳冰冷跑出來活動,蹦蹦跳跳的跟朋友聊天。
“履道兄何時回京?”周琮問道。
劉存中說:“明年開春便回。再不回家,兒女都不認識爹了。”
周琮說道:“我也打算開春回去。”
朱國祥並沒有規定時間,只在翰林畫院隨口一提,翰林院就派了十多個畫家過來。
劉存中說道:“回家歇息一陣,我就申請去別的佛窟。天下名窟那麼多,肯定有畫風迥異的。在這莫高窟我收穫頗多,今後到全國各地轉轉,博採眾長說不定能融會貫通。”
周琮讚道:“履道兄好志向!”
劉存中笑道:“就算我自己不能名揚天下,有那麼多臨摹畫卷傳家,今後子孫也可以吃這碗飯。”
唐宋以來的畫家,技藝往往父子相傳。
畫家會自己製作素材庫,讓兒孫從小就臨摹。
小孩子足不出戶,就能把花鳥蟲魚畫得有模有樣,掌握寫實派的各種基礎繪技法,包括空間透視等等。等稍微長大些,再透過觀察實物更進一步。
“噠噠噠噠……”
一陣馬蹄聲響起,有官差奔來喊道:“洛陽家書已至,附帶這半年的《大明月報》。諸位相公若要給家人寫信,最好在今日就寫畢。我明日帶往沙州大營,趁著還未下雪,與官吏、將士、移民的家書一併送走。煩請互相轉告!”
“有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