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因為執行太空任務需要離開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
尤其在早期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器提供給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空間,還是飲食都不是很好,長時間呆在這麼狹小的環境,並且要一天24小時忍受機器運轉帶來的噪聲,那感覺相當難熬。
而如果這種感受影響到航天員的心理,那極容易就產生不可想象的後果。
在太空可不比在地面,在地面心裡煩了還可以出去透透氣,而在太空,門外之後死亡。
隨著科技的進步,雖然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仍然比較“惡劣”。
心理訓練也就是使航天員在沒上天之前,先對太空中的情況從心理上進行一下適應,比如提前適應密閉狹小空間、適應噪聲、適應團隊協作、適應一小時擰一個螺絲等情況,增強心理的穩定性。
因為執行任務的複雜性增加,所以每次飛行都有幾名成員來完成,科學證明聊天是可以放鬆心情的。
當然,前提是不能跟話題終結者聊天。
而人類作為社會生物,非常需要同類的陪伴,如果是一直一個人獨處,那麼出問題的時間絕對比群體出問題的時間要快。
哪怕那些號稱不出門的宅男也是經常透過網路跟沙雕網友聊天,要不然真的一個人待著,很容易出心理上的毛病。
正好航天任務需要多人合作,所以除了最初因為航天科技的限制讓一個人進入太空外,之後的任務最起碼都是雙人團隊。
為了儘快的使成員之間達到“心有靈犀”的程度,提前的團隊訓練磨合也成了心理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
實踐證明,整個成員組在一起進行訓練,對於提高他們在太空中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航天員共同訓練的時間都很長,短期太空任務不少於半年,中期太空任務需要一年,長期太空任務更是要兩年以上。
最重要的是他們之前只能在地面對著模型訓練,等進入太空之後失重了又得磨合一段時間,總體來說時間就更長了。
而在虛擬空間就可以直接跳過很多步驟,直接讓宇航員團隊在“類太空”的環境裡訓練,既然要執行太空任務,那麼測試當然要在“太空”裡進行。
如果有宇航員頂不住心理壓力,直接開艙門團滅,現實中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只能在地面做嚴格模擬。
在虛擬空間就不一樣了,開艙門團滅的只是一些資料,有安全裝置保護,成員們只會感受到些許的痛苦,本身不會出現任何意外。
甚至暴露在真空環境下的死亡痛苦也可以消除消除掉,畢竟那是死亡感受,對於成員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大。
訓練的話,只保留艙內感受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經過安全的科研研究,研究出輕微的死亡感受可以讓人更珍惜生命的話,或許可以再用。
最重要的是這種逼真的太空環境可以提前找出不穩定因素,然後多磨合幾遍,快速湊成真正合適執行任務的團隊。
這就是神經潛入式虛擬空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