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試不知道,太空真奇妙。
一夥人在比較傳統的空間站裡玩的不亦樂乎,其中杜康盛感受最深,因為這一夥人裡邊只有他在地球軌道上待過,完成過在失重狀態下操作裝置的任務。
期間唐超也詢問了他,他也如實的做了彙報。
因為軌道穿梭機和空間站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所以感覺肯定有差距,但是相比之下,他之前在地面做的那些模型練習跟現在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老闆,虛擬現實空間的模擬狀態非常逼真,我在之前的練習中有一項比較懸的指標叫做‘手感’,只要把它練出來了,哪怕閉著眼睛也不會操作出錯,但是因為地面和太空重力的差異性,這個專案非常不好練習。”
“今天的虛擬空間練習給了我一個大驚喜,不管是重力指數、按鈕材質、互動狀態,還是觸感反饋等等,都讓我感覺到了在真正太空進行操作的感覺。”
“作為訓練裝置,它非常的完美,不過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和不足的地方,大概就是觸感反饋不足了,所有的感覺都很像,只不過總感覺少了點什麼,就像吃紅燒獅子頭,一半肉一半面,雖然是內個味,但終歸是少了一半的肉,差點意思。”
“而且仔細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這座空間站不是那麼真實,就像玩遊戲,別看建模越來越真實,但是總歸跟真正的現實有一定區別。”
聽了杜康盛的彙報,唐超點點頭,“你的感覺沒錯,等你們走完一個流程之後,我們詳細跟你們說一下。”
杜康盛點點頭,繼續領著一群“見習中的見習宇航員”體驗奇妙的虛擬太空之旅。
不過整個流程不能都在太空裡,既然唐超說了最開始的那片樹林也是宇航員訓練一環,那麼肯定就會讓他們去見識一下。
而且他們這次只是做一個體驗,並且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多流程都會縮短,畢竟他們的身體還在床上躺著呢,幾個小時之後他們必須得吃飯和上廁所,要不然容易出問題。
除了在空間站裡的漂浮體驗,唐超還安排他們進行了地球環境下的體育鍛煉。
身體素質作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在航天員的訓練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只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了才能抗住太空的惡劣環境,不至於一兩天就身體出問題,然後乘坐昂貴的太空飛行器返回地面,地面也得再發射一枚載人火箭補齊實驗人員。
而除了基礎的體能訓練外,其他方面的耐受能力也得考慮,所以為了全面提高宇航員的身體素質,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因素的適應性和耐受力,需要對航天員進行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暴露和刺激,如超重、失重、前庭器官的刺激、噪聲、高低溫等。
超重適應性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適應航天器發射和返回再入時的超重環境,增強航天員抗超重的能力,訓練方法主要採用離心機模擬航天器起飛和返回過程中的超重曲線,進行胸背向對抗動作訓練和頭盆向耐力維持訓練。
為了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還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這種訓練會採用轉椅、鞦韆等旋轉和擺動裝置產生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或在失重飛機上讓航天員頭部運動,對受試者的前庭器官進行刺激,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能力。
其它的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訓練還有飛機飛行訓練,跳傘訓練,振動、噪聲體驗,乘員艙大氣環境體驗以及隔離環境體驗等。
這些身體方面的考驗自然沒辦法在虛擬空間裡實現,但是唐超卻可以讓他們進行精神方面的感受,甚至加速整個感受過程。
比如進行體能鍛鍊,跑步肯定是越跑越累的,如果人類想突破自我,不僅要讓身體方面適應那種勞累的感覺,還要讓精神也能抵禦得住勞累。
在現實裡,那就只能照實了去跑,跑個幾公里、十幾公里的,而在虛擬世界裡,只要修改幾個數值,跑完五十米就能出現跑完五公里的勞累感。
這種勞累感衝擊著大腦神經,不斷地發出“想休息”的訊號,多來幾次,讓大腦適應了這種訊號,就會產生抗力。
那麼等出去之後,再跑步的時候你的身體“勸你”休息,你就可以憑藉這種熟悉的感覺抵抗住,然後突破自我,讓自己跑的更遠,壓榨自己的身體潛能,讓自己更強壯。
這些涉及到身體方面的訓練,雖然虛擬空間不能直接作用於身體上,但至少可以讓宇航員有個“心理準備”,那麼針對真正的“心理準備”,就是它的強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