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似乎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統兵北伐之前,在太子的來信中提及了煤的缺點——雜質多。
這就導致後續的灌鋼需要重複許多遍來達到去除雜質的目的。
而某些能經受得住進一步煉化的煤,可以煉化出一種叫“焦炭”的玩意。
這種焦炭本身就去除了大部分雜質,煉出的鋼雜質自然也就更少,便可大幅減少灌鋼所需的步驟,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南中發現的煤礦巨大,符合煉焦標準的煤,蒲元已經摸索出來了,並取名“泡炭”。
但鍊鐵鍊鋼的高爐似乎並不太適合煉焦,蒲元需要重新設計一種專門用來煉製焦炭的爐子。
他已設計出梗概了,後續的完善工作他交給了麾下的一組鐵匠專門研究。
而這還不是蒲元“上馬”的唯一專案,太子還說將“硝石、木炭、石流黃(硫磺)”研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可製成名喚火藥之物。
據太子說這火藥遇火即燃,焰火猛烈異常,可當大用。
這可把蒲元難住了,倒不是原料問題,綿竹與劍閣之間、比鄰涪水之畔便盛產硝石。
南中則有大量石流黃出產,如今鍊鐵煅鋼改為燒煤,也節省下了大量木炭。
原料可以說要多少有多少。
可問題是……這聽著明明就像是道士煉丹的手藝啊?他蒲元哪懂這個,驟然聽到這個要求,他根本不知從何下手。
但既是太子囑託的事,他自然不會怠慢,與王縣令一合計,便乾脆放出風去,以太子的名義大量招募擅長煉丹的道士、術士。
不明就裡的野道士、江湖術士還以為太子也要求長生,煉製長生丹了,頓時懷著成為國師的夢想雲集而來。
結果一到臨邛,便被蒲元和王縣令丟去研究火藥的最佳配比了。
原先閒雲野鶴的倒黴蛋們,開始日以繼夜的懷揣著國師夢,為了大漢復興的事業開始不斷地發光發熱(物理)。
事實上火藥對於擅長煉丹的道士們來說,並不算很難搞,他們有時候耍一些把戲矇騙鄉民的時候就會用上這玩意。
但要想達到太子信中所期望的效果,則還需要些時間。
不過這些半成品的火藥,漸漸流行起的竹紙,漸漸被煥發出研究熱情的匠人們整出各種各樣的花活兒。
這片土地上並不缺少聰明人,缺的只是重視、好處、以及發揮這種聰明才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