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樣能改變天賦,還有跨越近兩千年的眼界與知識。
哪怕是本就有某方面天賦的人,也需要打牢基礎、持續發掘,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眼前的三人都是璞玉,且年齡尚小,由於自己的到來,北伐與曹丕伐吳全都提前了。
他們若還跟在自己身邊,根本沒辦法像歷史上那般,獲得數年平穩鍛鍊的機會。
或許在戰場之上的經歷,反而能誘使他們發展出與前不同的能力。
但對於據守西南、人才梯隊建設極其困難的大漢來說,劉禪不願冒險。
至少,也要先去他的“文武學校”打一段時間基礎再說。
而且人各有所長,未必都長於軍事,沒必要全都硬去往軍師、名將方向發展,內政同樣至關重要。
譙周籌備的辦學工作已經進行的差不多了,辦學一事意義重大,自然全程也有諸葛亮、法正等人把關。
地址最後定在了峨眉山下,這所“文武學校”的性質屬於中央辦學,也就是太學。
如今老劉已經登基,建設興辦太學不但名正言順,更可體現
官辦教育機構不只有太學,自景帝時便開始鼓勵各級地方辦學,郡一級的叫“學”、縣一級的叫“校”,後世學校的稱呼,大概便由此而來。
再下面還有鄉級為“庠”、村中為“序”。
政策是好政策,然而這些學校的興辦與否,完全取決於地方長官的意願。
既沒有績效考核,也沒有獎懲機制,最後終究沒能落實維持下去。
中央的太學一般教授儒學經典,設定各經博士。
而劉禪主導的這個太學又有不同,他的本意是完全弄個軍官武校。
但後來老劉和諸葛亮他們一商量,既是要興辦中央太學,不妨乾脆一步到位,要辦就辦的大一些。
於是又在劉禪的提議上加入了傳統的經學,甚至身居高位的著名吉祥物許靖,也在太學掛了名。
到後來甚至出現了益州名士爭相競爭一個博士名額的情況……太學“文科”方面的含金量不可謂不高。
既是儒家主流的天下,儒家經典作為主導便是必然。
對此劉禪知道後也沒有明確反對,在這個時期,儒學自然有其先進之處,即使是在後世,很多儒學思想仍舊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