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同期遇到了新上映的三部電影,說是巧合,誰信吶?
布魯斯·李知道這是對手的謀略,但是沒有辦法,若不是因為這樣,《我不是藥神》甚至可能拿到3、4億的票房!
同期上映的電影狙擊,確實能夠給別的作品帶來不小的影響,這種陽謀只能接招,雙方在臺前進行競爭,沒有別的辦法。
繼續拍攝同型別電影,再維持這部分的觀影群體,是最穩當的做法,受眾度不變,票房的資料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差太多。
如果質量很好,如同《我不是藥神》那樣,票房更高也不是沒有可能!
要知道《我不是藥神》的背景還是華夏,這部電影可是將背景放在美利堅啊,這是本土化的美利堅的華夏電影,給觀眾的期待感又不一樣。
畢竟,這個電影的風格和背景更符合他們的審美。
“我覺得挺好的,我看《我不是藥神》的時候就覺得很棒,我相信這部電影可以再次為我們收穫一批粉絲,進一步鞏固市場。”
布魯斯·李雖然有些意外,但是很開心。
對於《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來說,他的情感很複雜,既不是有代入感,也不是沒有認同感,主要就是因為他的經歷。
布魯斯·李的父親早年來這裡工作,屬於底層人民,後來在這裡結婚生子,當布魯斯·李還很年幼的時候,他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優秀,只能說要強於貧困家庭,但是遠算不上富裕,保持一個溫飽的樣子。
從小,他就看到了父親努力賺錢養家的一面,甚至發高燒都要繼續工作,一切就為了賺錢。
他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他心疼的問爸爸,為什麼不去醫院看病。
他還記得爸爸當時給了他一個微笑說:“不礙事,挺挺就過去了,不礙事。”
當時年紀小,也不懂什麼,以為是真的不礙事,後來才知道,那是因為看病需要花錢,像他華裔的身份還受到歧視,基本上很難在社群受到好的治療,想要看好只能去醫院,但是去一趟醫院的代價太大,只能選擇在家憋著。
一切的原因就是錢,陳木白電影裡講述的事情,他經歷過,所以他是很認同這部分劇情以及強烈的真實感。
好在,後來他父親發跡了,他們就沒有這個煩惱。
即便父親沒發跡之前,家裡雖然窮,但是他想要什麼,他的爸爸都會盡力滿足他,讓他感受到了濃厚的父愛,他倒是沒有太察覺貧窮的感覺。
這一點和美利堅的父母不同,華夏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更加無私、偉大,即便自己忍一下,或者難過一點,都會讓孩子好過一點。
其實就是過於溺愛,美利堅的父母有時候對於孩子的態度是很理性的,這是兩國之間父母的愛最本質的區別。
直到後來上了大學,布魯斯·李有些同學都是貸款上學,以後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還貸,相比之下,他就沒有這個煩惱,他很慶幸。
即便醫療和教育不一樣,但是兩者有種共同點,那就是窮人所要付出的代價遠比富人要多,看病、教育方面皆是如此。
布魯斯·李雖然沒有親身感受這件事,但是他因為有過經歷,所以比較理解這些人的想法與感受,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明白《我不是藥神》的積極意義與影響,他也是照著這個方面去營銷、宣傳,為的就是讓更多人去感同身受。
沒有什麼是比讓人帶入其中最好的宣傳方法了。
“是的,因為這是父子求生存的作品,所以兒子的鏡頭不會少,這個童星演員很重要,不然我也不會讓你大張旗鼓地去尋找合適的人。”
“好,我知道了。”
布魯斯·李將這些銘記於心,再次開口:“《越獄》第二季的所有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只等著你們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