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品味的三有穿越者,杜軒還是有那麼一點鑑賞能力的,這些樂師、歌姬組成的宮廷樂隊,水準之高,妥妥的現代國家歌舞團的水準,而且是隻高不低的那種。
這時,一曲終了,宣告夜宴正式開始。
“恭賀大王,千秋萬代!”
滿座大臣和使者這才起身立座,齊齊對大王行跪拜大禮。
“眾使者,眾愛卿平身。”
大王頓了半響,這才撫袖一揮。
眾人謝過,方才盤腿落座。
接下來,是各國使團奉上國書和賀禮。
早有典客迎上,當堂宣讀國書,國書上無外乎是一些恭賀大王千秋萬代,願和開明世代友好,邦誼永固之類的漂亮詞。
宣讀完畢,典客雙手將國書和禮單呈送大王。
“賜宴!”
大王再次掃過眾人,大手一揮。
專事大王的膳夫帶領一眾侍女,趕緊上前,將鼎、壺、鍾、鍅等足足六種造型各異的盛食器皿擺在大王的案上,六種器皿,代表的是馬牛羊豬狗雞六畜,也意味著大王賜下的這頓夜宴規格極高。
接下來是樽、缽、盆、箸等一應酒具、碗筷也被擺上。
事畢,才是其他侍女為各國使團和朝中大臣依次擺好。
按其時禮制,先肉後羹,然後是五菜無果。六畜上一例食一例,食畢再換下一例,並以酒佐之,每例烹飪技法各異,灸、烤、焗、煨各顯神通。
待第一道肉食上案,酒肉之席才算正式開始。
杜軒亦獨得一份,只是份量極少,象徵意義更大。
第一道上來的是馬肉,一看之下,杜軒更是震驚於其刀工的精湛,肉塊方方正正,厚薄均勻,頗有些用遊標卡尺量過的一般。
孔子曾經曰過,不正不食,啥意思呢?刀工不好,肉切得不夠方正,不吃。所謂食不厭其精,孔聖人都如此講究,況王的盛宴乎?
這番做派,又一次重新整理杜軒同學的認知。
和天下所有的宴席大同小異,待好肉下肚,美酒入喉,這大殿之上的氣氛就熱絡起來,君臣之間、主賓之間,就顯得更加其樂融融。
這時,歌樂再起。
這次換了新的曲調。所奏樂器多以笙、竽、箏、築為主,是為絲竹之音。區別於先前的金石之音的大雅莊重,這種曲調被稱為新聲,也被某些聖人稱為糜爛之音,認為能亂耳亂心,有傷正牌宮廷禮樂的顏面,不該登大雅之堂。
不過,在這個天下紛爭、禮崩樂壞的大時代,又遇上開明國蘆王這樣一個喜歡劍走偏鋒的開明之君,夜宴之上響起絲竹之音,似乎也不難理解。
講真,在杜軒聽來,這絲竹之音,比之先前的高大上的雅調要高明得多,曲調婉轉曲折,歌姬應聲唱和,清新自然,優美動聽。簡單說,就是老百姓喜歡歌。
酒肉正酣之際,有絲竹之音亂耳亂心,這場夜宴,就止不住地往高潮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王宮內外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