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三月初一。
當天大臣入宮都很早,朝會在奉天殿內舉行,當天朝議有兩件大事,一件是涉及到朝廷人員變動,二則是涉及到當天會試放榜。
當朱祐樘出現在奉天殿時,大臣眼中的皇帝顯得很陌生,此時的朱祐樘並不見生病的模樣,經過濱海城一行之後,朱祐樘顯得容光煥發,彷彿比以往還要年輕。
朝議開始。
朱祐樘話語聲音也非常宏亮,道:“朕出行京師之外,走了一趟回來,看到很多風土人情,心生感慨。若百姓能安居,朕心足慰。”
在大臣聽來,這是皇帝對自己私自出行的辯解,在大臣看來,皇帝不經過朝堂的同意,就擅自出宮,甚至還離開京城,那屬於置朝廷利益於不顧的事情,不是什麼體察民情,而是胡作非為。
不過在場大臣都不想去跟皇帝計較這個。
他們知道,計較也是白搭,所以也沒人出來唱反調。
隨即朱祐樘一擺手,讓司禮監掌印太監陳寬出來宣讀有關朝廷人事任免。
“吏部尚書出缺,以禮部尚書林瀚補之;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補南京兵部尚書任,由戶部左侍郎王瓊補其空缺……”
一連宣佈了四個人員變動。
先是林瀚升吏部尚書,再是王瓊升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兩件事基本上是先前人所知的。
但隨後的變動,是在場很多人所沒想到的,禮部尚書是由吏部左侍郎傅瀚補位,雖然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傅瀚也沒經過廷議就直接補位,顯然超出了大臣的心理預期。
最後一個變動,則是陸完這個戶部右侍郎,進一步為戶部左侍郎,卻並未就這職位再有更深的延展,也就是說,陸完雖升官了,但眼下看起來,好像是跟三邊總制沒什麼關聯。
朱祐樘等陳寬公佈完內容,隨即親自道:“朕先前就在說,內閣幾位閣老精力有限,要找人補位進去,以行其事。朕思來想去,是以翰林學士王鏊王卿家最為合適,先前朕已問過內閣和翰林院諸多臣工的意見,他們也表示同意。”
王鏊要入閣,醞釀已久。
這次皇帝提出來,在場也沒什麼人會反對,雖然王鏊不是傳統派系的中堅力量,但他好歹也是翰林學士,能力是有目共睹。
也沒什麼拉扯,王鏊入閣的事,隨即便定下來,連王鏊自己都出列領命。
……
……
宣佈完近乎沒什麼爭議的人事安排。
皇帝沒有馬上去進行那些有爭議的專案,他先讓禮部奏了有關會試放榜的事情。
朱祐樘道:“會試取天下英才,如今會試已過,馬上要行殿試,殿試讀卷官的遴選也馬上要進行。時間仍定在三月十五,由朕親自出題。”
這也是沒什麼爭議的事情。
隨即由禮科給事中等人出面,陳述有關這次會試的進展情況,以確定一切秩序都是合規的,並未發現舞弊等現象。
大明的科舉相對是公平的,雖然在教育資源上會有偏差,但至少考生是不問出身與名望,只要文章寫得好,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賞,就是能有高中的希望。
到此時,朱祐樘才想起來要為西北的事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