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項燕終於明白了,為何在楚國,屈原會遭到多方的排擠,原來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屈原的個性,太過於淳樸耿直,眾所周知性格太直容易得罪人,右加上屈原本身所在的位置,同時又忠誠楚國所以,在這方虛偽滿地的楚國,屈原當然是很難立足。
“屈大夫啊,項燕是個直爽的人,不是說你,現在在楚國人人自危,為何屈大夫不夠融入大眾,還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獨自前行”項燕的話得到了屈原的反駁。
“黑夜滿天,難道就不需要星爍?眾人迷糊未必清醒之人也有錯?大家都不愛國,難道一位真心為了楚國的臣子,也造人唾棄?那麼唾棄忠臣之人不是隻有奸臣嗎”屈原的意思,項燕懂。
但是項燕此時,希望屈原可以變通一點,當然屈原也知道項燕的好意:“愛國情懷,寸步不讓”
隨後項燕拔劍而出,並肝腦塗地的跪在地上。
“屈大夫,請受項燕一拜,屈大夫一言讓項燕深受感動,能夠為了自己國家的信念,完全忽略自己的個人安危,如此的精神與勇氣,就連我們身為武將之人都難以比過,項燕深感佩服”看著項燕的誠懇,屈原好似找到了知己一樣。
“今日屈原能夠有幸認識項兄弟,也許這都是天意啊”屈原看著項燕,內心感到十分欣慰,屈原忠誠耿直,但是卻智慧,他一眼就能夠看出,項燕此人品行敦厚,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屈原自己不在的時候,在楚國還是有義士的。
屈原有自己的想法,則項燕當然也感到一種英雄相見恨晚的感覺。
“屈大夫,今後有什麼想法,你儘管說,只要項燕可以達到的,一定效犬馬之勞”項燕的意思其實有所暗示。
屈原也聽得出來,兩個都是聰明,屈原見項燕可以算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而項燕回應的,自然也是屈原本次來的最大目的。
“既然項兄弟如此說,那屈原也不多加客道,其實此次我在鄢鄖一代遊山玩水,實質是觀察地形感覺一下,如果我帶領秦軍,會如何伐楚”屈原之話語,項燕感到十分差異。
“什麼?秦人?秦人要攻打楚國嗎?屈大夫是不是多慮了,我楚國地大物博,又有精兵良將,如此攻打楚國實為不明智,況且近年楚國與秦國一直交好,那麼互相攻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項燕的想法,其實是現在所有楚人上層階級的想法,但是在大秦宣太后時期也許是如此,但是如今的昭襄王卻不同,昭襄王上臺開始,一直不傾向任何諸侯國,也許在早先而論,秦昭襄王嬴稷更加希望能夠有諸侯國,跟著秦國混,而不是自己去討好他方。
當然這一點屈原可是看的很清楚,他非常能夠了解嬴稷,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君主,不然楚懷王也不會剋死在秦國,但是楚頃襄王卻覺得,正是因為秦國背信棄義,才使得自己提前成為了新楚王,當然隨後秦國也並沒有找楚國要什麼好處,這樣更加讓楚頃襄王覺得,秦國是畏懼強大的楚國,兩國可以交好。
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總結懷王的事情,楚頃襄王不會出使秦國,這樣也許就是所有楚國人覺得可以的,其餘的事情,無需大題小做。
如果從普通家庭而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但是王族卻不同於常人,王族的血是冷的,所以能夠坐上王位,就有很天下叫板的資格,父親還是兄弟只要是登基路上的絆腳石,都可以一起拋棄。
另外一邊,其實秦王一直對楚頃襄王遲遲不給承諾,懷恨在心,在秦昭襄王的心裡,只有他欠人豈有人欠他之事,被戲耍了一番,作為一位氣魄雲天的王者,必定就是討伐或者舉兵決戰,但是昭襄王卻不同,他表面平和,其內心早已經是滿藏殺機。
“秦王不是一個普通人,他要得到的東西,一定會不折手斷的拿下,並且白起的大軍,早已經在關中蠢蠢欲動,一旦南下,恐怕楚國鄢鄖地帶威矣”
話語致此,項燕不管怎麼樣,都相信屈原的話語於是問道:“那項燕需要做些什麼?請屈大夫明示項燕”
“哎,只可惜兄弟只是千夫長,動用兵甲會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個屈大夫大可放心,如是為了國家存亡,一點小小的屈辱又算的了什麼”
“好!既然有項兄弟的話,屈原就不跟項兄弟講客氣了”
“嗯”
這時候,屈原帶著項燕來到鄢鄖一旁的河水,並示意鄢鄖之地雖然有水環繞,但是畢竟是天然的河水,如果遇上漲水又或者人為之力,引水灌城,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聽到這裡,項燕告訴屈原:“那項燕將此時稟報上將軍,也許他也會明白如此的戰法”
屈原雙手合攏:“有勞了”
雙方的交談結束,隨後項燕就將屈原所疑慮的問題,火速的去稟報上將軍劉晨,聽到此話以後,劉晨很驚訝,並覺得項燕作為一位千夫長居然能夠想到如此問題,確實是一位不錯的俊才,可是誰又知道,其實是屈原反覆叮囑,不讓項燕說是自己的疑慮。
因為屈原知道,自己得罪人甚多,即使是對的資訊也不會有人願意採納,為了楚國,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的了什麼。
但是眼下可惜的是,雖然項燕的話語,非常有道理,但是畢竟是一位千夫長說出的話,輕易的信服又豈不是喪失了上將軍的尊嚴,楚國人好面子,這樣可是不行的,再三而思索,劉晨只是一句話語多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