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此戰他可不是為了讓朝鮮稱臣納貢,而是要吞併朝鮮。
有秦川這個勁敵在,皇太極深感危機重重,急需快速增強實力。
最快的方法,便是吞併。
漠南蒙古諸部雖然已經臣服,但屢次與秦川交戰之後,諸部的兵力大多已被打殘,使得皇太極麾下兵馬中的蒙軍數量有減無曾,漠北喀爾喀又見風使舵搖擺不定,有秦川在他又不敢冒然討伐喀爾喀。
唯一剩下的可吞併目標,就只有朝鮮了。
崇禎八年十一月初,皇太極在悄無聲息中調集了十萬滿、蒙、漢大軍,並兵分兩路,一路由寬甸踏冰渡過鴨綠江,直抵朝鮮昌城,另一路則由皇太極親自率領,於鳳凰城東渡鴨綠江,一路拔除明軍哨堡並再度兵臨義州城下。
朝鮮自壬辰之戰後國力便一落千丈,舉國可用之兵不足十萬,而義州城作為鴨綠江防線重鎮,守軍卻只有六千餘人,且大多兵甲不齊戰力堪憂。
唯一能給後金軍帶來麻煩的是火銃手,李朝一向重視火器,所造火炮火銃質量甚至優於大明,在缺乏騎兵而步兵普遍身材矮小且盔甲短缺的情況下,火銃便成了李朝軍隊的主戰力。
但,皇太極這兩年來極其重視火器發展,以舉國之力發展烏真超哈營,創失蠟法鑄炮,孔有德耿忠明攜雲集在登萊的造炮工匠歸降之後,後金的火器發展更為迅速,不論火器數量還是質量早已超過了李朝。
更何況,皇太極已經按繳獲的短銃成功造出了燧發槍。
在烏真超哈營的火力壓制下,義州城只半天時間便陷落了。
這次,皇太極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做派,嚴禁後金軍濫殺濫搶,破天荒地對城內百姓秋毫無犯,對俘虜招降收編。
僅義州一城,他便收編了四千六百俘虜,並立即打著編練的名號將這些降卒送回遼東。
他要學秦川,透過收編壯大軍力,並將降卒打散以免譁變。
李氏朝鮮國土雖不大,但要將其吞併絕非易事,每佔領一地都要分兵駐守防止叛亂,哪怕一座城只駐兩千兵,要控制整個李朝就要好幾萬兵力。
皇太極最缺的就是兵力,所以他要以戰養戰,每攻佔一地便收編降卒擴軍,兵力越打越多,從而徹底吞併李朝。
後金渡河攻義州的訊息傳到漢城後,朝鮮國王李倧大驚失色,連忙遣使登皮島嚮明軍求援。
皮島守軍一盤散沙,自然靠不住,島上諸將無人領兵前去救援,只派快船將急報送回登萊。
登萊巡撫楊爾興接報後,連忙調總兵陳洪範率軍馳援。
陳洪範率水師浩浩蕩蕩渡海抵達朝鮮,然後登上皮島,再然後便畏戰不前。
皇太極沒有理會陳洪範的援兵,只留了三千兵力駐守幾個登陸地,自己則率領大軍繼續朝下一座城池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