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堡失陷的訊息傳到瀋陽時,皇太極內心沒有絲毫波動。
秦川從張家口堡擄去的大量糧食布帛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八大家為他籌措的,而範永鬥靳良玉等人被殺,則意味著他無法再從漢人那獲取物資。
這對大金國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但他對此早有心理準備。
屢次交手後,皇太極對秦川此人已有了一定的瞭解,那是個眥睚必報且貪得無厭的人,八大家與他結怨,他肯定要殺八大家,張家口堡彙集了大量糧食財帛,他肯定要搶。
只可惜,皇太極還沒來得及警示八大家,他便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張家口堡。
木已成舟,再去懊惱已是無謂,如今皇太極只顧著一件事:攻朝鮮。
自努爾哈赤興兵以來,朝鮮便以大明屬國的身份敵對後金,收留遼東逃亡的漢人併為皮島毛文龍提供物資,當時努爾哈赤只一心應付明軍,無暇顧及朝鮮。
但皇太極繼汗位之後,便定下了“先取江東,以除根本之憂”的策略,並於天啟七年正月以奇兵夜襲鴨綠江畔的明軍哨所,並連夜踏冰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義州,屠盡城中守軍,並連夜分兵緊**文龍駐守的鐵山,將毛文龍逼回皮島。
此後,後金軍統帥阿敏率軍沿朝鮮灣繼續推進,兩日後便攻陷了定州,接著渡嘉山江攻克安州,由此直奔平壤。
阿敏大軍到來之前,平壤軍民早已棄城而逃,後金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平壤城。
朝鮮國王李倧連忙向大明求援,收到求援後,袁崇煥立即發兵馳援皮島,並派精兵九千緊逼三岔河,但皇太極對此早有防備,以重兵據守沿海各登陸地點,不讓明軍一兵一卒上岸。
眼見求援無望,朝鮮國王李倧只得遣使和談,並最終和阿敏在江華島會盟,設壇祭天結為兄弟之國。
會盟結束,阿敏退兵時卻仍然縱兵劫掠三日,掠奪大量人口和糧食財帛。
從此之後,朝鮮表面上與後金兄弟之國相待,但仍向大明稱臣納貢,併為皮島毛文龍提供物資。
而皇太極遣使向朝鮮購糧時,李倧則以“亂世殘破”為由,只為後金提供一千石糧,皇太極想攻皮島而向朝鮮徵調戰船時,李倧卻以各種理由延緩推脫,期間還停止與後金的互市、收容逃亡的漢人並送回大明。
以上種種自然激怒了皇太極。
歷史上皇太極第二次進攻朝鮮是在他稱帝之後,眾大臣與蒙古諸部首領勸進時,皇太極曾暗示李倧也一併勸進,但李倧拒絕了,皇太極登基稱帝后,朝鮮使臣也未對他行叩拜之禮,皇太極一怒之下興兵十萬進攻朝鮮,只花了不到半個月時間便兵臨漢城。
李倧再次向大明求援,但此時毛文龍已被袁崇煥所殺,而袁崇煥已被朱由檢凌遲處死,江東明軍早已四分五裂或自相殘殺或叛投後金,唯一的援軍登萊總兵陳洪範領八千明軍抵皮島後卻畏敵不前。
眼見大勢已去,李倧只得出城投降,在漢江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自此朝鮮開始向後金稱臣納貢,並調集戰船助後金攻克皮島。
此戰,被後世韓國人稱為三田渡之屈辱,並視為國恥。
在秦川的蝴蝶效應下,皇太極將攻朝鮮之戰提前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