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走,我隨後就到。”秦月說。
聽了秦月的話,常永生心安了許多。
送走了常永生,秦月和譚五騎馬去了筆筒山。關於常家村的事,和慧雨、郝謙、方小敏、嬌嬌和蓮兒等人又計議了良久。人多主意多,人多辦法多。
二天後,譚五趕著馬車,蓮兒坐在車上,秦月、郝謙和方小敏則騎馬同行,前往常家村。
車上拉了一大車糧食,二口特大號的鐵鍋。
一路無話,一行人一進常家村,迎面就是寫著秦月武館常家村分武館的大牌匾,看來,常永生等人的行動挺快。
聽到了動靜,族長和常永生迎了過來,他們正等的著急。
寒暄之後,族長看到車上的糧食和鐵鍋,說村裡再困難,也能供得起這幾個人吃飯,怎麼也不用自帶糧食和鍋。還說,就這幾個人,還帶這麼多。
秦月說,打從今天開始,村裡的人就可以不做飯或者少做些飯 ,武館要在這裡開粥棚,救濟村民。
粥棚一般人都見過,都是在大災之年開在縣城或大的集鎮,是為救濟逃荒的百姓,哪有把粥棚設到村裡的?這個村雖然糧食很困難,也沒到揭不開鍋的境地!再說了 ,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吃不上飯呀!
看到族長不知所措的樣子,秦月對他說,讓他只管去通知鄉親們,其它的一切都由她應對。常永生到底頭腦靈活一些,他好像明白了秦月的用意,也在一旁極力勸說族長,請他按秦月的要求去做。
族長知道秦月是非常之人,雖然滿心疑惑,但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聽從秦月的安排。
常永生家很自然的成了一行人的落腳之地。
蓮兒在村裡人熟,和常永生一起,找來幾個人幫忙,譚五和郝謙領著人,就在村口修灶臺支起兩口大鍋。
山村是從來不缺柴的,幾個男的借來水桶挑水,蓮兒領著幾個婦女便開始熬粥。
風正好往村裡邊吹,村裡到處都飄散著粥香,受災後青黃不接的日子,沒有比這更好的味覺。
粥和粥不一樣,別處粥棚的粥都見不到多少米粒,而這的粥卻是乾乾的,實實在在的。特大號的鍋,滿滿的兩大鍋還是沒夠用。蓮兒安撫著沒輪上的,讓大家再等一等,好飯不怕晚,接著再熬。秦月在一旁出了個主意,沒領到的每家分一份糧,回家自己做,更受到大家的歡迎。
吃過晚飯後,一行人正在常永生家閒談,族長帶著村裡幾個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找秦月。說了些客套話後,進入了正題。原來,他們是想秦月武館常家村分武館落到實處。村裡的後生們學了武功,這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處處受人欺負。秦月覺得這是個好主意,當場就商定,學員由村裡組織,教練由武館派。
族長走後,幾個人商量由誰來辦這個武館,一方面至少需要一個得力之人,另一方面,筆筒山武館人員也很緊張,商量了半天也沒有結果。
從大家開始商量起,譚五就在一旁沉默不語,在大家因找不到合適人面面相覷之時,他看了看眉頭緊皺的秦月說:“如果大家覺得我可以勉為其難,在沒找到合適人之前,可不可以由我先來試一試。”
譚五的話一出口,大家馬上使勁的鼓掌,還有比譚五更合適的人嗎?因為譚五一直在老宅坐鎮,沒有人敢往他身上想,包括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