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太和殿。
“陛下,臣彈劾徐文嶽,在擔任雲貴湖廣江西四省總督期間瀆職,導致九江淪陷江西局勢糜爛!
……”
“陛下,臣彈劾遼東督師鮑志勇,在任職期間貪墨軍餉、任人唯親,引發了錦州兵變。
前些日子他過壽之時,北虜還給他送上一份厚禮,疑似同北虜勾結……”
“陛下,臣彈劾舞陽侯,在擔任兩廣福建總督期間任人唯親,肆意……”
……
剛上朝,就迎來了御史們的全力輸出,永寧帝是一肚子的火。
從南到北,擔任督師、總督的,全部上了被彈劾名單,彷彿這些外派大員就沒有一個好人。
朝堂上的百官,也跟著御史們鬧騰。一會兒彈劾這個,一會兒彈劾那個,不過罪名大都是不痛不癢。
“夠了!”
“按照你們的說法,他們都是汙臣,朕該全部罷免掉。
那麼把人罷免之後,誰能去接替他們的職務,誰能夠保證比他們乾的更好?”
永寧帝冷漠的質問道。
御史捕風捉影也就罷了,百官也跟著起鬨,一看就是黨爭的慣用套路。
在搞不清楚情況的背景下,大家的第一選擇就是拉人下水,把水攪的更加渾濁。
所有人都清楚,朝廷不可能一次性罷免,這麼多重臣。
即便是這些人身上存在各種問題,永寧帝也對他們的表現不滿,但依舊不是將他們罷官撤職的理由。
吹毛求疵,大虞朝堂上就沒人了。
官場渾濁,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不是現在能夠解決的。
前線手握大軍的重臣,本身就備受猜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政治解讀。
只要在做事,就免不了犯錯。任何計劃都不可能完美實施,其中的瑕疵,就成了別人攻擊的利劍。
如果剛登基那會兒,沒準永寧帝還會較真。可是經歷了這幾年的皇帝生涯,他已經知道在換人之前,先要找到接替者。
沒有更好的人選去填坑,那就只能讓他們繼續幹著。只要不捅出大簍子,都是可以接受的。
“陛下。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