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2 / 4)

纊,其實就是掛在紞頭上的玉,謂之瑱,因為兩塊瑱正好位於左右兩隻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冠冕如何固定在腦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東西,其實就是俗稱的簪子;玉笄的兩端繞頷下系硃紅絲帶,這樣才能把整個冠冕固定住,叫做紘。

旒,就是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

天子冕十二旒,前後各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著冕,前面還有一排珠簾,這是會擋住視線的。

魏徵和房玄齡、馬周、孔潁達等一群重臣站在旁邊。

孔潁達做為翰林學士,又是孔聖後裔,他問張超。

“旒珠垂於眼前,會擋住君王視線,可陛下知道為何一直以來卻要掛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將是登基御極,因此現在開始,大臣們也開始尊敬張超為陛下。

張超當然也是知曉一這些這旒珠緣由的,不過還是笑著問,“學士定然知曉深意。”

“旒珠確實大有深意,漢書東方朔列傳裡曾記載東方朔的一番言語。他曾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說,做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摭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蔽明和充耳這兩個詞,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視線,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張超明白這也是古人的一種思想體現,要求當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有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不能苛求完美。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中庸之道,凡可不可過於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極端。

該睜隻眼閉隻眼的時候,也要睜隻眼閉隻眼,難得糊塗。

“學士果然學識淵博,一頂冠冕,也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不過這話確實對,身為帝王,統領萬里河山,億兆子民,應當有選擇性的去看,有選擇性的去聽。目光應當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處,看到百姓的艱苦。耳朵要聽到忠懇的建議,聽的進那些治國的良言忠告。”

張超幾句話,讓孔潁達等都稱讚不已。皇帝心裡能清楚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禪讓大典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了。

“承乾那邊呢?”

既然是禪讓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過禪讓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卻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璽綬的行事官,漢魏禪讓時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禪讓儀式外,亦象徵著舊漢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晉禪讓以太保加太尉組合奉送璽綬。太尉源於東漢皇帝即位禮儀,太保則出身尚書顧命。

魏晉以後,則各朝禪讓基本上沿襲太保加太尉的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師是張超。

太傅為房玄齡,太保是李靖。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