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聰明的做法,永遠都是馭使著手下的臣子們互相制衡,哪裡需要皇帝親自出馬。
先上後下,這段時間以來,中樞在整頓調整,人事已經差不多理順了,該拿的都拿下了,該換的也都換了,現在則在開始地方上的人事調整。從道一級的宣撫使到左右布政使到按察使到都指揮使,然後是邊疆領的總督、提督,接著是中原各州的刺史、長史、司馬、六曹等等,等調整的差不多了,也就是張超全面控制天下,正式受禪登基的時候了。
一切都有條不紊,連長孫無忌都妥協了,沒有哪個再不識眼的。
受禪日子一天天臨近。
國號、年號等都在確定。
國號有兩個,中華帝國,或者華夏帝國。全稱則是中華聯邦帝國,或者華夏聯邦帝國。
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中華帝國這個國號,中華中華,也可以簡直中央之國,中央的華夏帝國。
在這個時代,華夷還是要分的比較清的。
分封諸侯,也就是要尊王攘夷。
至於年號,自漢武帝起,採用登基後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其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換算起來比較麻煩。
而西方現在採用的還是羅馬共和國時的獨裁官儒略·凱撒時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儒略曆。這種曆法在幾百年後,被羅馬教會改良後變成了後世的公元歷。
張超有個想法,打算推行一種新的歷法,不是傳統中國歷史上的這種皇帝年號歷,而是能把整個中國歷史串起來的紀年。
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一是以西周時的共和執政的那年做為共和元年,從那往後這樣推算疊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年代記載的開始。
另一種則是以孔子的誕生之年為紀年開始。
一種是共和曆,一種是孔子歷。
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如今是開元三年,對應歷史上應當是貞觀十三年,算來應當是公元639年,這麼一計算,如果按共和曆來算,現在應當就是共和曆1400年。
如果用孔子紀年,那麼今年就是孔歷1190年。
還有一種紀年,後世也用過,不過如果按黃帝紀元來算,就應當是黃帝紀元5017年。這個紀年,遠不如共和紀年和孔子紀年來的精確,缺少足夠的史書資料支撐。
所以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共和紀年或者孔子紀年,也可心選擇一種紀年然後再加上帝國年號紀年一起兼行。
比如今年八月八,張超登基御極,那麼今年就可以改元,則今年是共和紀年1400年,中華聯邦復興元年。
拿著筆,張超在紙上寫下共和曆1400年,孔子歷1190年,中華聯邦帝國復興元年幾行字。